迎战!坚守!同心!
——黄河2025年第1号洪水背后的水文担当
迎战!坚守!同心!——黄河2025年第1号洪水背后的水文担当

“受降雨影响,考虑干支流来水,预计黄河干流潼关水文站流量将于10月13日0时前后达到5000立方米每秒。”
10月12日清晨,一份洪水预报从黄委水文局机关发出,发至防汛相关单位。
5000立方米每秒!根据《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这一数字为黄河洪水编号标准,意味着潼关断面即将形成黄河2025年第1号洪水。
随后,渭河下游干流河段洪水黄色预警、黄河三门峡库区河段洪水蓝色预警相继发出,预报渭河、黄河将相继出现编号洪水。
潼关,三省交界,黄河干流、泾渭河、北洛河在这里交汇,其防汛重要性不言而喻。
潼关水文站,枕戈待旦,早已做好迎战准备。
迎战!无惧风雨守黄河
云如惊澜,雨如泼墨。
此刻,潼关水文站全体人员严阵以待。
洪水测报动员会召开后,内外业分为两组,轮流上岗,24小时不间断开展测报工作,所有设施设备、物资储备检查到位,做好全面迎战洪水的准备。
10月12日6时,断面水位开始起涨。
“走,测流去!”
站长杨文博根据水位涨幅判断测流时机,安排人员利用无人机搭载雷达测速仪、雷达测速枪等仪器设备分头开展测验工作,并与RG-30雷达测流系统上的传输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测验人员两人一组,身穿雨衣,外套警示衣,手拿雷达测速枪站在大桥上,一步一步测出流量。水位涨势迅猛,在线测流系统不断传回的流量数据化为水位流量过程线上的一个个圆点,自动生成报文上的一串串数字。黄河水情会商系统上,潼关断面水位流量过程线沿着时间轴一路向上,距离5000越来越近。
18时,雨势初歇,杨文博当机立断安排无人机搭载雷达测速仪开展测流。
副站长王伟驱车来到河岸,穿着救生衣将无人机雷达测流系统与电脑连接,导入大断面数据并设置好航线,无人机“嗡”的一声腾空而起,开始第一个测点测流。
“第一个测点流速1.73米每秒。”
“第二个测点流速2.9米每秒。”
……
十几分钟后,一次流量测验顺利完成,电脑上数据汇集计算,实时流量跃然呈现。
“473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精度可以。”对比根据水位流量过程线推算出的流量,两者非常接近,误差1.25%,杨文博表示,此次难得的机会,将为拓展无人机雷达测流量级提供依据。
坚守!智慧水文助防汛
水情室内,潼关水文站内业人员时刻关注着面前的电脑显示屏,显示屏上的画面对应着另一侧墙上的四个屏幕,分别显示水位流量关系辅助定线系统、黄河水情会商系统、在线光电测沙仪测控平台、自动报汛平台等画面,中间的9宫格电子监控屏全方位展示站院、河道、断面实况。
“有了这些在线监测仪器和自动化系统,我们再也不用冒着大雨不间断出船测验了。与之前相比,如今测验花费时间更短、测验频次更高、采集数据量更大。大家可以把精力放在跟踪上下游水情、分析测验数据合理性等工作上,更好科学部署后续测验工作。”水文站职工对水文现代化建设成果非常认可,非接触式测验方式也更好地保障了大家的人身安全。
防汛前沿指挥部大屏上,在黄河水文数字化系统里点击“数字孪生黄河”,进入潼关断面数字画面,将实时水位流量数据导入系统,河道水面快速变化,立刻演化出现洪水量级场景。另一边,黄委水文局水文水资源信息中心及勘察测绘局的技术人员正在沿河拍摄洪水河道情况并陆续传回,这些视频图片资料将为日后洪水预报积累重要资料。
数字孪生黄河与现实黄河在这一刻实现交汇、共生。
同心!砥砺奋进共前行
10月12日19时,电子音提示自动报汛软件报文发送成功。内业人员立即打开黄河水文综合信息平台,查看上下游水情实况,推断洪水演进过程。
20时45分,一场视频会商在潼关水文站会议室展开。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谭宏武驻扎在潼关水文站,通过连线与技术人员一起围绕后续测验部署展开讨论,科学指导站上测验工作。
夜已深,潼关水文站灯火通明。
水位涨势变缓,流量在缓慢增加,4830立方米每秒,4890立方米每秒,4950立方米每秒……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在关注上涨的水流。
23时,流量突破5000立方米每秒,涨至5010立方米每秒。
10分钟后,一份水情通报迅即发出,黄河出现2025年第1号洪水。
紧接着,各大媒体平台相继报道、转载。
这一场洪水,在冷空气凝聚水滴、汇聚成雨之时,黄委水文局便密切关注,滚动预报、精准监测。10月1日至13日,共发布气象预报14期,重要天气预报通报8期、洪水预报31期、洪水预警4期、水情通报1期,接收实时雨水情信息403万条、通过短信发布雨水情信息1157条,潼关水文站报汛355次,流量测验23次,高效完成水文测报任务,生动展现了黄河水文人的责任与担当。
目前,这场洪水还未结束,洪水过程仍在向下游演进。黄河水文人将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持续高效精准测报,为黄河安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