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矛固盾 共护河安
——山东河务局筑牢防洪工程安全防线
锋矛固盾 共护河安——山东河务局筑牢防洪工程安全防线

站在济南黄河大桥上极目远眺,只见大河滔滔,一道道坚固的堤防如巨龙蜿蜒,一座座现代化闸坝似明珠镶嵌。这壮丽景象,正是山东黄河工程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杰作。
八连控导工程 赵伟 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防洪工程作为抵御洪水的“利器”,重要性不言而喻。2025年,山东河务局立足于早、着眼于快、致力于实,扎实有序开展防洪工程安全度汛准备工作,筑牢“锋矛固盾”的立体防线。
“锋矛”出击 织密防汛“四预”体系
清晨的黄河口,朝霞染红了奔涌的河水,值班工程师李准成正在核对最新水文数据。他身后的电子屏上,数字孪生山东黄河防汛平台的数据实时滚动更新,犹如一张无形的防护网,将千里河堤纳入智能守护体系。李准成介绍:“现在洪水预报精度达到90%以上,预见期最长达到7天。”
近年来,山东河务局通过织密“四预”措施体系,实现防汛工作从经验判断向精准调控的转变、从被动抢险向主动防控的跃升。
数字孪生山东黄河防汛系统 程宇阳 摄
数字赋能,精准预报。持续健全黄河山东段12条入黄支流汛情共享机制和东平湖防汛退水会商机制,洪水预测精度提升至优秀等级。科技织网,极速预警。强化“一键直达”洪水提醒信息发布,动态更新省市县乡村五级洪水提醒信息白名单,实现预警信息从监测平台到村级迁移安置责任人的分钟级传递,2025年已完成10轮白名单数据核验。实战预演,堵塞漏洞。组织开展山东省黄河防汛抢险协同演习,“军、地、河”20多支队伍共700余人参与演习;组织各级开展或参加防汛抢险演练30余次,督促沿黄政府落实滩区、蓄滞洪区群众迁安救护措施,开展迁安救护演练。细化预案,未雨绸缪。修订完善防洪预案、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等各类预案方案,全面摸排防洪工程,确定中常洪水防守重点55处、大洪水防守重点79处,并按照一点一策原则编制了防守方案。
“现在防汛就像下棋,走一步看三步,心里踏实多了。”济南河务局防汛科科长樊嘉庆感慨道。
“固盾”坚守 筑牢洪水防御基石
“堤防加固就像给黄河勒紧‘安全带’,每层填土都要经过‘体检’才能过关。”山东河务局建管处处长赵洪玉说。
今年,山东黄河工程建设按下“快进键”,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东段)主体全部完工,均满足度汛要求,共同筑起抵御洪水的“铜墙铁壁”。
水毁修复施工 赵伟 摄
与此同时,山东河务局积极开展防汛应急工程项目“现场会诊”、交叉互审、“你点我讲”、交互验收等活动,建立防汛应急工程项目储备库,通过周调度、月检查方式督促施工,全链条推动防汛应急工程项目提质增效。汛前完成15处水毁工程修复任务,有效提升了工程抗洪强度。为全面排查防洪工程安全隐患,3月,组织开展徒步拉网式安全普查,共发现问题248处,现已全部整改完毕;4月,组织开展汛前河势查勘,分析河势变化趋势,针对重点河段、畸形河段等提出整治措施,预估可能发生的险情,为汛期工程防守与抢险提供了依据。
擦亮“王牌” 规范蓄滞洪区空间管控
晨曦初露,东平湖面碧波万顷。然而,这看似平静的湖泊实则暗藏汹涌。当洪水奔腾而至,分洪闸门隆隆开启,东平湖立即收起柔态,刹那间化作锁住洪魔的坚固防线。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重要蓄滞洪区,东平湖是确保下游防洪安全的“战略王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调蓄功能,对保障黄河安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平湖庞口防倒灌闸 程宇阳 摄
山东河务局以规划为牵引,从“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4个维度,谋划东平湖蓄滞洪区的布局优化与建设运行模式。配合开展黄河流域国家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协调开展东平湖国家蓄滞洪区划界,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测量精度、重构矢量数据,实现东平湖蓄滞洪区从“图纸划界”到“数字定界”的跨越;以监管为抓手,每季度开展东平湖蓄滞洪区非防洪建设项目遥感影像地物变化核查,督促整改拆除违规建筑,确保库容不受损失;严格管控蓄滞洪区内开发建设活动,为非防洪建设项目戴上“紧箍咒”,维护蓄滞洪区容积和功能;督促指导相关政府开展蓄滞洪区迁安救护演练,现场督导东平、梁山两县编制蓄滞洪区运用预案,持续做好东平湖、北金堤(山东段)蓄滞洪区“三逐一、一完善”工作,不断提升蓄滞洪区管理能力。
“粮草”先行 构建物资保障网络
用兵制胜,以粮为先。量足质优的防汛物资是战胜急难险重险情、确保抗洪抢险胜利的坚实基础。
检查防汛物资 李吉涛 摄
山东河务局加强国家常备防汛物资日常管理,组织各级开展防汛物资清仓查库,对国家常备防汛物资进行维修、保养和试运转,确保顶打管用;以“实物代储、产能储备”方式足额代储缺额物资及其替代品,与信誉好、生产储存能力强的企业签订代储协议,代储物资共7大类102小类;督促各级政府按照“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要求,备足备齐机关和社会团体储备物资与群众备料;“1+N”多渠道保障防汛物资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省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调研,及时共享队伍、物资、设备等资源及产能,探索出“紧缺物资、应急物资专库储备,社会资源补充保障的国家常备防汛物资储备”新模式。
大河奔流,长堤永固。在这片与黄河共生千年的齐鲁大地,万千建设者正以主动防御为“矛”、以工程固防为“盾”,为母亲河构筑起刚柔相济的防洪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