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四秩砺初心 河润三秦展新颜
——陕西黄河保护治理纪实
治黄四秩砺初心 河润三秦展新颜——陕西黄河保护治理纪实

黄河,在陕西境内劈开壮丽的晋陕大峡谷,孕育了璀璨的三秦文明,也以其善淤、善决、善徙的脾性,考验着一代代治河人的智慧与勇气。
1985年2月,为强化流域统一管理,黄河小北干流陕西管理局正式成立;2009年12月,机构更名为“陕西黄河河务局”,管理范围扩展至陕西境内黄河干流全线,标志着陕西黄河治理迈入统一规划、系统治理的新阶段。
四十载栉风沐雨,四十载砥砺歌行。
陕西韩城南谢工程
这支扎根三秦大地的治黄铁军,始终秉持“除水害、兴水利”的初心,在黄委的坚强领导下,与沿岸干部群众同心共筑,执笔书写了从单一防洪到系统治理、从传统管理到智慧赋能的壮阔篇章,在黄河之畔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绘就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为陕西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筑坝固防:铸就黄河安澜的“钢铁长城”
“黄河宁,天下平。”防洪保安历来是治黄工作的重中之重。黄河小北干流,秦晋的天然界河,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沙洲密布、主槽游荡。建局之初,防护工程多为应急抢修而成,质量参差不齐,防洪标准低,洪水威胁如剑高悬。
40年来,陕西河务局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持续推进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让昔日的“险滩恶水”化作今日的“安澜坦途”。自1985年起,小北干流先后实施4次重大河道整治规划,从韩城桥南至潼关七里村,从合阳太里至大荔牛毛湾,共建成工程16处,总长97.298千米,坝垛871座。
陕西合阳新兴工程
河势无常,挑战不息。近年来,小北干流主流西移,塌岸现象严重,危及高岸沿河村庄及返库移民安全,导致机电灌站脱流、坍塌,严重影响农业灌溉用水。加之河床的淤积严重,也使现状部分工程设防标准降低。转机随黄河禹潼段“十三五”治理工程而来。2023年12月,随着下峪口控导下延工程完工,这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后黄委直管河段首个落地的重大项目全面建成。5年攻坚,破解13项前置难题,建成11处工程,新增滩地2万余亩,保护滩地10万余亩。合阳申都工程区,每年吸引数万候鸟栖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注脚。
工程建管,亦在创新中蝶变。2006年水管体制“管养分离”改革破冰,2018年全面推行维修养护项目市场化改革,工程管理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跨越。全面推行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带动基层管理水平全面跃升,韩城河务局在“十三五”全河工管大评比中位列中游组第一并通过黄委标准化管理评价,合阳河务局通过水利部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
防汛抢险
依托日益完善的防洪体系,陕西河务局成功应对1988年龙门10200立方米每秒洪峰、1998年龙门11200立方米每秒洪峰、2021年潼关8360立方米每秒洪峰等数十次重大洪水考验,累计处置工程险情1500余坝次,实现了“工程不跑坝、人员不伤亡”的目标。2021年国庆,面对黄河、渭河、北洛河“三峰相叠”的罕见汛情,全局职工昼夜巡坝,抢护险情30次,并紧急支援北洛河决口合龙,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除洪水防御外,还成功应对1996年、2000年两次重大凌情,有效化解3次潼关断面断流危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精准管水:激活流域发展的“生命之源”
黄河水,是陕西沿黄3市13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水资源统一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陕西河务局40年来始终严守水资源管理红线,以最严格的制度、最精细的调度,保障生活、生产、生态“三水”统筹协调。
截至目前,全省发放黄河干流取水许可证13套,许可总量60613.99万立方米;通过水资源论证批复在建取水项目5个,年取水44974.65万立方米;开展水权交易2次,交易水量500万立方米,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平原粮食基地及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水支撑”。
精细调度,破解缺水困局。面对2009年、2013年、2025年等特大旱情,陕西河务局科学协调各口门用水,在保障生态流量、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沿岸生产生活之需,有力支援了地方抗旱。同时,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对青海、内蒙古等地节约用水、中型灌区、农村饮水、农村供水工程审核复核工作,核查黄河流域(陕西)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警示片问题,为流域水安全保驾护航。
水生态修复,同样成绩斐然。在工程建设中,聚焦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鸟岛,种植草木,增设人工鱼类栖息产卵繁殖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让候鸟越冬与鱼类繁殖期,完成2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更争取地方投资1900余万元,建成19千米集防汛、生态、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幸福路”,编织出一条绵延的陕西黄河生态廊道。
依法治河:构建规范有序的“制度罗盘”
从“九龙治水”到“协同共治”,从经验管理到法治引领,40年来,陕西河务局将法治思维贯穿治黄全过程,逐步构建起“流域管理+行政执法+司法保障”的现代化治河管河体系。
强化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成立水政监察总队、支队、大队三级架构;落实最严格河道管理制度,纵深推进“清四乱”,近年立案57起,清除潼关黄河风景区违建等一批历史顽疾。针对采砂难题,设立监控点1093处,构建“人防+技防”立体监管网络,立案查处20起,采砂秩序为之一新。
吊离非法抽砂船
面对流域治理复杂性,陕西河务局创新构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打破执法区域壁垒,统筹全局水政监察力量,形成“一盘棋”格局。健全“联合执法协作圈”和“司法保护协作圈”,承接黄委行刑衔接试点任务,联合省公安厅出台行刑衔接办法,凝聚监管合力。全局共建行刑衔接、联合执法、公益诉讼等协作平台21个,开展专项行动10余次,联合办案5次,设立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等9处,“流域管理+行政执法+司法审判+检察监督”治河管河新模式成效彰显。
法治根基不断夯实。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以“报、网、端、微、屏”为载体,掀起水法、防洪法、黄河保护法宣传热潮。累计开展“法律九进”30余次,发放材料10万余份,设置咨询点66处,发布动态80余篇,制作微视频5部,构建起“报上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网络有势、街头有景”的立体普法格局。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治黄的“数字引擎”
从“脚步丈量”到“无人机巡航”,从“经验判断”到“智能预警”,40年来,陕西河务局始终追逐科技浪潮,以数字化、智能化驱动治黄现代化。
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全域覆盖。依托黄河禹潼段“十三五”治理工程,在8处河道整治工程建成42处视频监控站、7处遥测水位站,配备7台无人机,整合原有监测资源实现16处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借着山东河务局“互帮互学”东风,韩城河务局建成2处智能无人机站,实现自动巡河、数据传输,许多人工难至的“盲区”尽收眼底。
智慧黄河建设
智能管理平台成效显著。“智巡陕西App”实现巡查任务实时上报、处理与存储,工程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安装的坝岸智能卫士检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捕捉根石台细微变化,实现险情超前预警,变“被动抢险”为“主动防控”。防汛会商系统全面升级,指挥决策“看得见、听得清、判得准”,为科学调度提供了更有力支撑。
薪火传承:汇聚接续奋斗的“精神洪流”
辉煌背后,是一代代陕西黄河人的默默坚守与接续奋斗。他们传承“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在基层段所、在抢险一线、在执法途中,用行动诠释着“忠诚、干净、担当”。
1989年桥南抢险,干部职工连续奋战十数个昼夜;面对2003年渭河“03·8”洪水、2021年北洛河汛情,他们主动驰援,屡受嘉奖;2021年秋汛,老将新兵并肩踏泥涉水巡坝,展现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建局以来,共有9人获评黄委劳模,大荔河务局牛毛湾河务段段长李建孝获评“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成为该局首位省部级先进个人。
队伍建设,是事业根基。建局之初,全局仅105人,技术力量薄弱。近年来,陕西河务局结合单位实际,统筹规划,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活动,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精业务、敢担当的治黄骨干。如今,本科以上学历占比65%,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比58%,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治黄铁军已然成型。
坚持以职工为本,实施基层危房改建、饮水改造、供暖升级等系列暖心工程,基层段所正成为管理规范、设施完善、环境温馨的“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民主型、温馨型”家园。内部管理持续规范,4次集中修编机关制度,强化权力监督,推动科学民主决策。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陕西河务局连续20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与韩城河务局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4部委联合授予“节约型机关”荣誉称号;合阳河务局获评第九届“全国水利文明单位”;韩城、大荔、潼关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四秩耕耘结硕果,大河奔流启新程。
今日陕西黄河,坝垛坚固、河势归槽、水质向好、生态复苏,沿岸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站在崭新起点,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更高要求,陕西河务局将继续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持科技引领、法治保障、系统治理,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再立新功,让母亲河的安澜福祉永润三秦。
图片由陕西河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