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千里润三晋 一路峥嵘万象新
——山西黄河保护治理纪实
大河千里润三晋 一路峥嵘万象新——山西黄河保护治理纪实

1985年深秋,在山西运城市人民北路291号,一块镌刻着“黄河小北干流山西管理局(山西河务局前身)”的门牌庄重地悬挂于此。彼时,黄河小北干流段因河道摆动引发的晋陕两岸滩地纠纷,已持续了漫长的1000余年。
那时,无人能预见,这个新成立的单位,会成为黄河治理史上至关重要的关键落子。它既是破解“三十年河东”这一自然难题的破冰之举,更是黄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深刻实践,开启小北干流团结治河新局面。
黄河滩区生机盎然
40载风雨兼程,山西河务局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土尽责、治理有方,以安全为基石、法治为准则、生态为根本、文化为灵魂,走出了一条独具山西特色的黄河保护治理新路径。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护佑一方平安
“山西境内的黄河河道形态复杂多样,洪水来势汹汹、退去迅速,峰高浪大,裹挟着滚滚泥沙。尤其是小北干流河道游荡不定,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历史上,河岸崩塌、村庄被毁的惨状屡见不鲜,沿河百姓深受其害。”山西河务局总规划师贾晓凯介绍道。
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北干流河段便开始了防洪工程的修筑。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黄河小北干流山西管理局,标志着小北干流河道治理正式迈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阶段。40年来,这里先后实施了三期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如今,在河道治导控制线内,原本肆意游荡的洪水被牢牢束缚。
“2025年8月,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山西侧)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至此,防洪工程已建成23处,总长102.633千米,工程防御体系基本成型。”山西河务局副局长潘正彬表示,这些工程的修建,初步归顺了主流,稳定了河势,进一步增强了该河段抵御洪水的能力。
“无人机起飞!”随着操作员一声令下,26架“空中哨兵”腾空而起。散布在38个关键节点的“电子眼”与9处自动水位计,共同编织成一张严密的天罗地网,将高清画面实时传回指挥中心。控制室大屏上,洪水演进模型以绚丽的色彩精准推演着汛情走势。2025年黄河禹潼段防汛演练现场,三级指挥体系首次投入实战。
40年来,山西河务局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防汛体系从“单兵突进”升级为“五级联动+军地协同”的立体防御网。
山西黄河信息化管理系统
数字孪生技术为防汛决策装上了“千里眼”和“智慧脑”,预案体系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跨越,大数据模型让防汛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布防。成功防御了龙门水文站“88·8”“94·8”“96·8”等上万流量的大洪水3次、编号洪水14次、特大凌灾5次,妥善处置较大险情上百次,确保了山西黄河岁岁安澜,有力保障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大河永续奔流
在河津小北干流放淤试验指挥部旧址,刚刚对外开放的山西治黄文化展览馆(黄河小北干流放淤科普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研学的孩子们。当虚拟的黄河水在屏幕里打着旋涡沉淀泥沙时,孩子们激动地大喊:“原来黄河泥沙是这么被‘捉住’的!”童声笑语中,仿佛将历史的指针拨回到了20余年前那场与泥沙激烈博弈的战场……
山西治黄文化展览馆
中国古籍记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之所以复杂难治,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失衡。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地形条件,决定了该河道是黄河洪水泥沙的天然滞蓄场所。黄委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黄河小北干流放淤的治河思路,并将其作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控制粗泥沙的三条防线之一。
2004年7月,“小北干流放淤试验”这一黄河治沙史上的重大创新举措,在山西河津小石咀正式实施。历经4年12轮次,成功在417.4万立方米的淤积体中拦截了38.6%的粗泥沙,将来自黄土高原的粗泥沙滞留在了滩区,初步实现了“淤粗排细”的关键目标,为大放淤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小北干流放淤对减少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入库泥沙、降低潼关高程、减缓下游河道粗泥沙淤积、延长小浪底水库寿命,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河务局总工程师范永强表示,通过放淤还能够大大改良小北干流两岸的农业耕作条件,促进沿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水和谐。
在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论证中,“淤粗排细”技术被纳入泥沙处理系统设计。2024年7月,古贤水利枢纽正式进入建设阶段,与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及规划中的碛口水利枢纽共同构成黄河中游洪水泥沙调控体系主体。山西黄河在全流域水沙调控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华丽转身,从曾经的洪水通道、泥沙来源区,成为水沙调控、控制粗泥沙的主战场,为大河永续奔流筑牢梦想之基。
润泽三晋大地
“多亏了夹马口灌区的黄河水,救了一夏的庄稼。”7月4日,永济市栲栳镇龙行村村民王建录蹲在玉米地边,满脸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身后田地里,齐膝高的幼苗正欢快地舒展着叶片。
水资源总体短缺,一直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守着黄河缺水喝”的困境,曾长期困扰着三晋人民。
夹马口扬水站
困境,因山西大水网的建设得以破解。自1958年夹马口灌区始建,山西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建成了28座引黄工程,构筑起支撑三晋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水脉长城,创造了“一水润三晋”的生态奇迹。在晋北地区,黄河水浇灌出了“塞上粮仓”;在晋中盆地,工业命脉因水而蓬勃发展;在汾河两岸,生态补水让曾经干涸的汾河河道重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丽景象。
这些工程犹如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将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转化为生动实践,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毋庸置疑,在水资源短缺的山西,节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山西河务局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将山西省43亿立方米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细化到地市,对28套取水许可证实行总量管控,积极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2023年,山西黄河流域54个县(区)被命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近年来,山西河务局积极推动山西省黄河生态治理项目实施。依托防洪工程修建的沿黄旅游公路全线贯通,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黄河生态绿色廊道初步形成。河津沿黄旅游公路更是入选全国“最具人气的路”。相继落成的山西治黄文化展览馆(黄河小北干流放淤科普基地),永济城西、芮城风陵渡、临猗吴王、万荣庙前等黄河文化广场各具特色、元素丰富,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不仅满足了沿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扮靓了乡村人民的幸福生活。
厚植生态底色
“现在黄河边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少多了,水也越来越清,黑鹳、白天鹅这些珍稀鸟类经常来栖息。”9月5日,在山西平陆县黄河三湾湿地,护鸟志愿者员正劳的话道出了山西黄河生态的显著变化。这一变化背后,是山西黄河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以法治为抓手,构建起的全方位护水体系。
山西河务局不断深化流域区域全方位战略合作,构建起“行政执法+刑事打击+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如今,黄河北干流河段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平台实现建设全覆盖,1处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2处黄河生态保护巡回法庭、8处黄河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工作站形成网格化监管,成功消除715处河湖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
河津禹门口工程绿色廊道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山西河务局严格履行流域水行政监督管理法定职责,切实将良法优势转化为善治效能,用法治文化“软实力”筑牢山西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在开展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时,发现某水务公司长期超许可量取水,且多次整改不到位,执法人员依法规范取水许可。这一案例成为山西省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有力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典型,不仅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更在黄河沿岸竖起警示牌,为规范取用水秩序、守护母亲河生态安全树立了标杆。
“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我们联合山西省高院、高检、水利厅举办‘法护黄河润三晋’黄河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主题采访活动,立案查处违法取用水案件3起。通过普法、执法,以案释法,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山西河务局水政水资源与河湖监督处负责人谭亮亮说。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忠实践行者,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加快推进山西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绘就造福人民的幸福画卷。”这是对过去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豪迈宣言。
图片由山西河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