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乘风时代 护航绿电
——黄河设计院抽水蓄能电站监理业务发展纪实

乘风时代 护航绿电——黄河设计院抽水蓄能电站监理业务发展纪实

【字体:      】     打印      2025-09-23 15:47      来源: 黄河网  

本站记者 王静琳 朱晓彤 通讯员 黄丽坤

初秋,天山山脉层林尽染,深翠渐浓。记者沿山路驱车而上,行至山顶,只见两座碧绿水库一高一低,遥相呼应。

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

两库之间有484米的巨大落差,相当于约160层楼高。正是这巨大的势能,驱动4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运转,将绿色能源输向国家电网。

这里是新疆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自2017年4月开工以来,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设计院”)作为监理单位,8年间,见证、护航了这座“能源巨无霸”的飞速成长。

黄河设计院深耕抽水蓄能领域20余年,足迹早已遍布全国。从河南回龙、宝泉、九峰山、后寺河,到甘肃平川、安徽西形冲,再到湖北通山、重庆蟠龙、青海南山口……其设计、监理的一座座抽水蓄能电站,正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立于“风口”

抽水蓄能电站素有“超级充电宝”之称。它在用电低谷时,从下水库抽水至上水库蓄能;电网高峰负荷时,再把水放回到下水库发电,实现电能的灵活调配。

除了供应绿电,抽水蓄能电站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电网安全——通过平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让电网更坚强、更智能。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这项目前技术最成熟、容量最大的绿色储能方式,正成为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肩负起助力碳减排、守护绿水青山的重任。以阜康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其单次蓄能可满足6小时持续发电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十万吨。

河南巩义后寺河抽水蓄能电站效果图

据统计,全国已投运的抽水蓄能电站超百座,总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在建项目更呈千帆竞发之势。

“在能源革命浪潮中,唯有提前布局者方能立于风口。”黄河设计院监理公司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黄河设计院深耕抽蓄领域的战略远见。

早在2001年,黄河设计院便以出色设计河南回龙抽水蓄能电站完成“首秀”,叩开了抽蓄领域的大门。二十载深耕不辍,如今,其业务已覆盖华北、西北、华中、华南四大区域,在全国抽蓄项目中占据重要一席。

抽水蓄能项目普遍依山而建,尤其在西北高海拔地区,面临着缺氧、严寒等极端环境的挑战。正是凭借在高海拔宇宙射线观测站、黄河羊曲水电站等工程中积累的极端环境监理经验,该院在抽蓄项目竞争中独具优势。

安徽芜湖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效果图

在抽蓄项目最核心的地下洞室群工程管理中,黄河设计院的优势更为凸显。从阜康抽水蓄能电站的大跨度地下厂房开挖支护,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长隧洞围岩稳定控制,再到引江补汉工程的地表高压灌浆技术应用,该院积累了应对塌方、涌水等重大风险的丰富经验。其监理团队既能看懂图纸背后的设计逻辑,又能在施工现场精准把控关键节点。这种“设计与监理同源”的独特优势,使团队对工程技术规范的理解更深刻,确保设计意图得到最精准地贯彻执行。

此外,作为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国家队”,黄河设计院以工程设计、勘察、咨询、监理“四综甲”资质奠定行业地位,其强大的专家技术团队可通过远程“会诊”与决策支持,为抽蓄项目建设提供全面技术保障。

以技制胜

记者从阜康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驱车进入蜿蜒交错的隧道,十几分钟后便来到该电站的核心区域——地下厂房。

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

黄河设计院驻阜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副总监惠世洞带记者乘电梯从10层至1层依次参观,每一层都光洁、整齐,各种电线、设备排列有序。在最底层,4台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正在高速运转。

“这座厂房并非建于地下,而是深藏在285米深的山体内,总高56.3米、宽24.3米至26.1米、长185.5米。”惠世洞介绍,“从每一方土石的开挖,到每一根管线、每一台设备的安装,都离不开监理团队的‘火眼金睛’。”

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球阀层

针对电站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流程的密集应用,监理部创新编制《监理规划》及34项专业实施细则,建立覆盖施工全周期的技术管控体系。

在应对高寒地区混凝土防裂这一难题中,监理团队创新采用“五位一体”控制法:通过优化混凝土配比提高抗裂性能,采用“中心条块向两侧调仓浇筑”工艺减少施工干扰,实施入仓温度实时监测,创新爆破振动速度预警机制,辅以“四防一保”养护措施(防曝晒、防大风、防寒潮、防养护水冷击、保湿保护),最终实现15606个单元工程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达89.4%的佳绩。

“安全是1,其他是0。”这是监理部全体人员的共识。黄河设计院成立以项目总监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保证体系,创新“作业风险动态识别—现场复测—预控措施台账”管控模式,累计辨识三级及以上风险作业2195次,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全部控制在规范值以内,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零事故”,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达到二级。

作为新疆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阜康项目的技术突破离不开监理团队的“智慧加持”。黄河设计院深度参与10余项创新技术应用:在库盆防渗体系建设中,监理部全程监督“混凝土面板+GB填料+聚脲喷涂”复合防渗工艺实施,创新采用无人机进行纳固纳米防水剂自动喷涂,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针对出线竖井装配式施工,通过“预制构件第三方检测—吊装精度双控—节点焊接无损探伤”监理流程,助力工程缩短工期3个月;在尾水斜井衬砌中,首创“大角度可调节钢模台车”监理验收标准,实现弯段与直段施工无缝切换,单仓浇筑效率提升67%。

这些技术创新的落地,使电站4台机组发电工况最大摆度控制在0.04毫米以内,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截至2025年8月底,电站4台机组单机运行时间均已超过3500小时,累计发出清洁电量28.94亿千瓦时,成为新疆电网调峰填谷、新能源消纳的“稳定器”。

玉汝于成

9月的南山口,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寒风呼啸,砂石飞舞。刘晓黎裹紧工装、戴好口罩,径直向工地走去。

她是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水保总监,也是工地上唯一的女性职工。这位老将,带着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经验、管理智慧和心理调适方法重返高原,奉献毕生所学,并倾囊传授给年轻一代。

这座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山深处的电站,总投资约180.72亿元,规划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计划项目,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3500米以上)装机容量最大、调节库容最大的项目,其上水库海拔高达3700米。自2024年6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黄河设计院的监理团队便与极端环境展开较量。

正在建设的青海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

这里春刮、夏晒、冬冻,几乎没有秋天,荒无人烟。冬季气温可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狂风如刀割般抽打脸颊;灰黄色的戈壁漫向天际;裸露的岩石在高原强光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令人头晕目眩。

缺氧、风沙、孤独,考验着每个人的身体与意志,但刘晓黎与团队仍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守在这片“生命禁区”,两个月才休一周假。

90后项目总监田哲,对整个工程的建设环节和控制要点如数家珍,谈起这里的艰苦,却风轻云淡地说:“习惯了。”入职13年来,他一直在工地,其中有8年,先后辗转3个高海拔项目,将青春献给了雪域山巅的建设。

视频通话时,女儿总把小脸贴到屏幕前问:“爸爸,雪山好看吗?”他鼻头一酸——大女儿出生时他初次踏上高海拔工地,小女儿呱呱坠地时他正奋战在更高的高原。手机相册里存着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的录像,却全是妻子发来的“二手回忆”。“现在大女儿读三年级,小女儿不到一岁,全靠家人照顾。”他坦言,因工作繁忙,与家人视频通话时间也很少,终究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00后独生子女赵汶轩,在综合管理岗位上快速蝶变。曾经养尊处优的他,如今每天马不停蹄地处理后勤保障,皮肤晒得黝黑,双手布满裂口,体重从180斤瘦到140斤。“这里不光环境恶劣,野狼、狐狸时常在工地周边出没,夜里去厕所都要攥着手电筒结伴而行。”即便如此,他从未退缩,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责任。

他们,只是黄河设计院南山口项目监理部的代表,目前团队35人无一不在现场奔忙。由于现场营地尚未建成,他们每天需从格尔木驻地出发,驱车1小时抵达工地。中午在工地上凑合用餐,午休只能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短暂躺卧,傍晚7点再颠簸返回驻地。施工紧张时,白班监理常加班至深夜十一二点。

寒风肆虐,施工现场却热潮涌动。地下厂房灯火通明,凿岩机轰鸣声回荡,参建者正挥汗攻坚。目前,工程已进入关键期,6月25日上下水库大坝填筑启动,8月31日厂房岩锚梁浇筑完成。“计划2030年全部建成投产发电,届时年平均发电量将达48.24亿千瓦时,为青海乃至西北电网的调峰填谷、新能源消纳提供强大支撑。”田哲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中国有三山,天山、昆仑山、长白山,英雄的黄河人,奋战在两山之巅,他们筑起的不仅是一座能源丰碑,更是一代代监理人“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高地。当一座座抽水蓄能电站发出的绿色电流点亮万家灯火时,人们不会忘记,在这片苦寒之地,曾有一群人把青春与热血,融入了天山、昆仑山的星空。

图片由黄河设计院提供


作者:    责编: 范江涛 王静琳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