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河南工人日报:黄河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 黄河河工的大河之缘

【字体:      】     打印      2025-11-25 09:16      来源: 黄河网  

大河奔涌满目新,何以中国看黄河。大气磅礴的黄河,展现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

11月22日,黄河马渡险工,晨光初现,水面泛起金色涟漪,堤岸上跃动着矫健的脚步,身穿橙色救生衣的河工们用脚步丈量黄河涌动的脉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巡河。

暮色降临,河工开始为深夜巡河作准备,手电射出的一道道亮光,勾勒出黄河安澜的画卷。他们与黄河的缘分极深,深到“黄河两岸麦穗香,高堤坡上着绿装”。

李效利

治黄事业早已融入生命

李效利,郑州黄河河务局惠金河务局运行观测科科长,与黄河打了30年交道,既是老友亦是至亲。他所在的部门,负责辖区32.14公里堤防、6处险工、3处控导工程等578个单位工程的运行与管理工作。运行观测科所属的3个工程管理班、21名一线工作人员,直接承担惠金河务局辖区防洪工程的常年值班值守、巡坝查险、河势查勘、日常工程巡查、滩岸观测、水情险情上报与记录等一线防洪安全信息采集工作。

“平常每天早上八点钟到晚上八点钟需要记录并上报水位、河势信息,汛期根据洪水情况和防指指示适时增加观测频次,最忙时1小时就要巡查、观测一次工情、水情,并上报。”李效利说,越是下雨天,越是防洪工程易出险的时段,他和同事们就越要往黄河大堤上跑。

30年来,让李效利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秋汛。他带领部门人员组成一线群防队伍的技术骨干,在32天的秋汛防御工作中坚守一线,不分昼夜地沿工程巡查。

2021年7月,郑州突降暴雨。李效利和同事们见状,冒雨奔赴黄河各监测点,观测并上报工情、水情、险情信息。雨势渐猛,在上报信息时他们发现手机没了信号,无法与后方联系。为及时传递准确信息,他们往返奔波于观测点与单位之间,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跑。最终实现信息无一漏报、准确及时。

有一次,李效利参加完防汛紧急会议后,立即驻守马渡险工,安排一线人员紧急开展巡坝查险。为尽快掌握工程着溜情况,他连续作战两天两夜,48小时未曾合眼。

30年来,从水行政执法到河道巡坝查险,李效利始终坚守治黄一线。“我与黄河的缘分深着哩!”他说,治黄事业早已融入生命,他要继续默默守护母亲河。

翟国学

以河为家初心不改

翟国学,惠金河务局马渡管理班班长,也是黄河“守望者”。工作近30年来,他早已成为班组的“主心骨”,先后获得“优秀个人”“防御秋汛优秀个人”“黄委优秀班组长”、河南黄河第一届“十佳新时代黄河卫士”等荣誉称号,他在平凡岗位上生动谱写了新时代黄河人的担当。

马渡班组现有7名成员,负责6公里的河段,涵盖马渡险工和86坝两处重点防守河段,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主要工作包括堤防巡查、靠河工程巡查,还要根据黄河水流量变化,班组每日开展两次工程安全巡查、防溺亡巡查及水位观测,全年无休且24小时值守。

2021年,从老班长白玉祥手中接过班长接力棒后,翟国学深感责任重大,对班组工作要求愈发严格——不仅在巡查质量、数据记录上定立规矩,连班组卫生都细化标准。

“我是班长,就得带头干。”翟国学说。他从不搞特殊,无论是巡河、修闸还是做饭,都与组员平分工作。组员们爱吃班长做的饭,更敬佩他的工作作风。“我们常年朝夕相处,他的年龄和我父母差不多,心里更多的是尊敬,把他当成自己的家长。”组员们说。

在黄河畔,翟国学见证了黄河大大小小的动态变化。2021年11月,马渡险工21坝发生重大险情,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亲眼看见半个坝体在不到一分钟内被冲毁。上报情况后,翟国学和班组成员不敢有丝毫松懈,24小时分组轮流值守在坝头边的简易房里,直至冬天下雪、水势平稳才撤离。

翟国学也是治黄变迁的亲身经历者。2021年,马渡班组的工作条件迎来质的提升。“以前班组没有院墙,用电、用水都很困难,从远处拉来的电线连空调都带不动。”翟国学说,如今的马渡班组工作环境焕然一新。除硬件改善外,软件也同步升级:2022年,无人机巡查、智能监控、智能监测设备、数字化水位观测仪器等陆续投入使用。“以前靠脚量、靠眼瞅,现在科技成了‘好帮手’。”翟国学笑着说。

多年来与黄河朝夕相伴,翟国学早已把一线工作当作日常,把班组当成了家。“平时除了照料父母,我几乎天天守在班组,也没觉得这是在‘上班’,更像在守护自己的家。”

后记

每一位河工都是幸福河的缔造者

在黄河沿岸,河工们的脚步一走便是半生,直至鬓白退休。长期的巡河生涯里,老河工仅凭一根探杆往水下一伸,便知堤根是否牢固,掌心结出的老茧是最好的治黄纪念;更绝的是,他们单听水声就能判断堤坝安危。年轻河工们常围在老河工身边虚心求教,这种代代相传的经验,与无人机巡堤、智能水位监测等新技术共同构筑起现代治黄体系。

11月11日开始的这次采访,在写稿收尾时,记者脑海中始终浮现这样一幅画面——黄河岸边,太阳余晖与夜幕交织,身着救生衣的身影穿梭其间,丈量堤防的脚步、深夜巡河的手电光,让“守护”二字愈发鲜活。李效利、翟国学及众多河工的坚守与付出,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他们是黄河的儿女,更是母亲河最忠实的卫士。

30年,对于人生是大半辈子光景,于治黄事业则是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李效利48小时不合眼的坚守、翟国学接过老班长沉甸甸接力棒时的笃定,让人们读懂了“治黄融入生命”的深刻内涵。暴雨中蹚水奔跑上报信息的身影、险情前24小时值守坝头的执着,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越艰险越向前”的担当。

老河工掌心未褪的老茧、年轻河工围坐求教的身影,让治黄经验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他们以河为家,把班组成员当作亲人相依。6公里河段的日复一日巡查、578个单位工程的细致管护、不分节假日的24小时值守,他们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让“黄河安澜”变为现实。

“黄河两岸麦穗香,高堤坡上着绿装”的景象展现在世人眼前,或许少有人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坚守者,换来了大河奔涌的从容和两岸百姓的安宁。

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条治黄之路,铺满了河工们的汗水与赤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半生坚守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水上长城”;他们不图名利,却让母亲河的安澜成为最动人的勋章。

大河奔涌,岁月流金。向每一位黄河河工致敬——你们是大河的守护者,是幸福河的缔造者,你们的付出与担当,早已融入黄河的脉搏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底色。

(图片由惠金河务局提供)


作者: 朱东一    责编: 田婧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