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人日报:黄河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一马渡险工:昔日渡口多险峻 如今秀丽凭安澜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两岸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治水故事。作为黄河郑州河段修建最早的一处险工,马渡险工迄今已走过整整300年时光。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马渡更是今非昔比。这里的秀美风光与人文胜迹相得益彰,成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板。
黄河险工在马渡
“呼风唤雨卷波澜,一路高歌多少难。自古险工在黄河,河底高悬急转弯。”这首诗,是对黄河险工最形象的描述。
“险工”指在临河堤段上修筑丁坝、坝垛、护岸等保护性堤防的工程。马渡险工始建于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是黄河郑州河段修建最早的一处险工,工程全长3864米,现有坝、垛、护岸100道。
马渡曾是黄河古渡口,辛弃疾的《南渡录》中记录了“泥马渡康王”的佳话。传说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曾被作为人质,在南逃途中被金兵追杀,骑泥马得以渡过黄河,“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由此而来,马渡也因此得名。如今的马渡已成为文化交流和历史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历史故事的载体,为后人提供了解和感知那段历史印记的窗口。
历史上,东挽汴梁、西牵洛阳、车船云集、商贾如潮的马渡,也曾是沟通黄河南北两岸的重要码头。而今,凝聚了历代建设者不朽业绩的马渡险工,见证了人民治黄的点点滴滴。
“马渡险工历史上防洪标准低,又常靠主河道,河势变化大,工程多次出险,黄河曾两次在该河段决溢。”郑州惠金河务局办公室主任孙金丽告诉记者,清康熙年间,因受秦厂大坝挑溜作用,黄河常在石桥以下靠河行洪,迫使滩岸大量坍塌后退。后来在石桥以东修筑了一段4000米的埽岸,并在埽尾(来童寨北)修建矶咀坎一道。到了乾隆、嘉庆年间,由于靠河机遇日益增多,又增修坝十多道,逐渐形成了这段险工。
1994年7月,马渡险工26号坝下护进行改建施工,在根石以下采用砼铰链式模袋沉排新型结构,这在黄河治理史上尚属首次使用。2005年,惠金河务局对马渡险工87号坝进行了改建和加固,有效控制了河势,确保了黄河安澜。
科技赋能让险工“固若金汤”
马渡管理班组是一支长年驻扎在险工的黄河卫士,他们吃住在这里,时刻守护着母亲河。
尽管过去设备简陋、日子清苦,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守护黄河安澜的决心。近年来,该班组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与智慧管理模式,让马渡险工的管理走上了现代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提升了防治效率。新科技的应用,也让马渡管理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治河挑战,为防洪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以往,俺们巡坝查险必备‘三件套’——探水杆、救援绳、笔记本,徒步巡查下来不仅劳心劳力,还得时刻注意安全,现在可大不一样啦!”马渡管理班班长翟国学说,“如今,我们有无人机,能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河势勘察。有了智能信息化,就像给老中医配上了CT机,如虎添翼!”
在马渡险工,全自动河道巡查无人机是一大亮点。惠金黄河河务局运行观测科科长李效利介绍,河道巡查无人机可基于航线规划实现自动飞行,轻松抵达传统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采集高清影像,生成二维和三维模型,对问题进行数字化存档记录。系统可设定每2小时进行一次无人机巡查,重点查看重要靠河工程情况,为流域防御大洪水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信息支撑。
2024年,智慧防汛体系建设持续升级,实现了机关与一线信息互通共享。有线监控设备全面取代老旧无线装置,构筑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汛信息高速公路”,极大提升了坝岸监测、感知、巡查、指挥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这套系统24小时备战,以‘数字哨兵’的姿态,守护着黄河安澜。”李效利说。
傍午的黄河大堤上,监测设备闪烁着红色信号灯,如一条守护母亲河的“星链”。从传统巡河到智能勘测,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变的是一代代治黄人的工作方式,不变的是守护安澜的初心使命。
马渡“金名片”磅礴新地标
昔日渡口多险峻,如今秀丽凭安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推动下,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工程开工建设,马渡险工迭代升级为花园式观河驿站。这座4800平方米的驿站,既有视野开阔的观河平台,也有休憩停留点,观河广场的黄河文化雕塑小品,浓缩着浩荡大河的历史变迁和奔流不息的文明篇章。
改造后的马渡险工,集防洪、生态、文化、观赏于一体,成为吸引游客打卡的“金名片”,也写就了“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幸福诗篇。如今,马渡已成为郑州最美观河点,这里可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看“长虹卧波、车流如梭”的繁华,品四季如画的风光。
马渡险工下延102坝背河广场设有五座毛石文化墙,集中展示黄河概览、地域文化、境内历次抗洪场景等内容。“金水·黄河”四个大字以黄河“几”字弯为背景,字体雄浑大气;“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两句醒目号召,更为黄河保护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马渡险工下延103坝是惠金河务局精心打造的砌石工艺展示区,四座七类整齐美观的砌石台,展示了平扣、席扣、牛舌扣等传统砌石工艺,以及阴缝、阳缝、皮带缝等勾缝工艺,彰显了黄河人高超的智慧与技艺。
马渡已悄然成为展现黄河磅礴气势的郑州地标、讲述黄河文化的科普走廊、郑州市民休闲度假的周末“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