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江河奔腾看中国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由黄变绿

【字体:      】     打印      2022-10-02 15:22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们常说,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想要减少黄河泥沙含量,就必须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1990年水土保持率为41.49%,但是2020年提高到了66.94%。黄土高原也由黄变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黄河携带的泥沙从过去实测每年16亿吨降为2000年以来实测每年不足3亿吨,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功不可没。 

  这一切都是如何做到的?下面就让总台记者带我们揭秘入黄泥沙减少的密码。 

  黄土高原不见黄

  总台记者 吴成轩:这里是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的龙头山,站在这里可以俯瞰高西沟全貌,村子距离黄河大概70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以前,高西沟村每年入黄泥沙达8万吨。这是过去高西沟村也就是对面山坡的老照片,用当地话说,山上光秃秃,下面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因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百姓生活艰难。但现在,大家看我身后的山坡,已经变得郁郁葱葱。国庆假期,这里也迎来游客,很多游客跟我一样纳闷,来到黄土高原却不见黄土。入黄泥沙为何会减少,而且减少得还这么多?我们先来做个小试验。这是两块取自黄土高原的泥块,我们现在同时把它们放进装水的容器内,大家注意看,在我右手边这个容器内,泥土快速溶解,泥水不分,水很浑浊。而旁边这个,大部分泥块保存完整,容器底部的水现在还是清的。区别就在于,这个泥块,掰开之后,大家看一下,内部有很多这样的植被的根系。 

  种树种草 治理有门道 

  总台记者 吴成轩:正是因为有了根系的夹持,水土流失减缓明显。科研人员在黄土高原通过种植不同植被,来测试哪一种植被更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甚至相同面积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但坡度不同,来寻找水土流失最佳治理效果。试验证明,在黄土高原25度以上区域需要实施退耕还林,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中山顶位置,这部分区域,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三道防线中的第一道,在山顶,两个选择,降水量稍多的区域,山顶种树,降水量稍少区域,山顶种草。因为所处位置在山顶,因此当地人俗称为“山顶戴帽子”。 

  说完山顶,接着往下看,在这里我们也是做了一个模型,相当于一个微缩版的高西沟地貌。中间这部分区域落差大,坡度陡峭,这部分就是第二道防线。专家建议有条件的配置灌木或草,因为处于半山腰,类似于我们系皮带,因此当地人俗称“山腰系带子”。 

  再往下,也就是沟道内,这部分区域,以前开放式,现在当地采取建设错落有致的淤地坝,也就是这些突出的较高部分,俗称“山下穿靴子”。大家注意看,我们现在模拟下雨,浇上水,水在上一个淤地坝内快要积满的时候,就会顺着溢洪道流入下一个淤地坝内,在此过程中,泥水沉淀,在淤地坝内淤积的泥土也就成了黄土高原的良田,而且在此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得以保留,土壤固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也让黄土高原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济林。 

  黄土高原飘果香 万亩谷子迎丰收 

  总台记者 吴成轩:眼下正是秋收时间,黄土高原的经济林,比如苹果正在变红,梯田里随处可见的谷子、糜子正在由绿变黄。得益于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今年降雨偏多,黄土高原谷子亩产量预计将达800多斤。从最初浊水荒山到黄土高原不见黄土,实现了绿水青山,再到即将迎来的秋收,百姓收获的则是金山银山。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实现了从过去的“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现在“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总台记者 吴成轩 高涛 钱金库 郭升)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