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山西长治生态提“颜值” 发展增“价值”

【字体:      】     打印      2025-09-25 09:30      来源: 山西日报  

9月23日,行走在上党大地,绿水青山可触可见,“金山银山”可感可及。多年来,长治将守护绿水青山与拓宽富民之路紧密结合,持续推动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从昔日的荒山连片,到如今的绿涌太行,长治正交出一张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答卷。

秋日的壶关县,天高云淡。登上晋庄镇十里岭的瞭望台,远处的白色石墙在茫茫林海间蜿蜒穿行,这条护林防火墙,守护着日渐葱郁的太行。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壶关县林业局营林股股长石保红介绍,全县林草面积从1978年的8.7万亩增加到如今的89.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1%。近90万亩林草成为壶关人的“绿色银行”,成片的油松林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松针、松花、松子等林产品,漫山遍野的连翘、山桃、山杏等“山货”给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栽树、护林,壶关人的绿色接力还在继续。“我们一定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杨国清在十里岭做了20年护林员,和队友每天巡山要走十几里山路。

目前,长治市森林覆盖率达27.98%,位居全省第二。今年,该市大力开展“绿满长治”行动,重点实施“绿满山川”“绿满城市”“绿满村庄”等具体行动,力争到年底实现宜林荒山基本绿化。

长治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境内有两条重要河流:海河流域的浊漳河、黄河一级支流沁河。

浊漳河是上党人民的母亲河,在长治市区西部矮丘薄坎间形成一处天然湖泊,即水域面积24平方公里的漳泽湖。秋日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碧波荡漾,湖边林带郁郁葱葱,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到处是垃圾和污水。

长治用系统治理方法治出一湖清水。漳泽湖沿途村庄铺设生活污水管,统一收集污水到附近处理站,从源头上切断对湖水的污染。上游,主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转着一套精密的“水循环净化系统”,污水经特殊工艺处理及杀菌灭毒后排入河道。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再经过浊漳河南源北寨人工湿地,通过这里的立体净化系统,最终以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注入漳泽湖。如今的漳泽湖,已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绝佳去处。

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在沁源县域内自北向南绵延98公里。“从杂草丛生、淤泥堆积,到水清河畅。”在沁河边长大的武青锐见证了这条河的变化。近年来,当地全力推进沁河沁源段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改善水体环境,构筑生态屏障。

“我们实施了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沁源县住建局副局长董伟说,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能够避免泥沙通过水系进入沁河,从而保护沁河断面水质和城市水体,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现在,沁河成了沁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草木茵茵,泉水奔涌。在潞城区辛安泉镇南流村,有一个神奇的“响泉”,泉水会随着人的呼喊声喷涌而出,水流犹如朵朵白莲争先盛开。“每年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数。”南流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刚说。

南流村地处辛安泉水源地保护核心区,村集体利用清澈的泉水发展起水稻种植。“我们生产的稻米质量高、品质好。”村民申建兵说。

有一片好泉,更有千顷绿林。辛安泉镇积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进森林乡村建设。目前,当地正探索完善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建设连翘种植基地。

近年来,长治以林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深度融合路径。平顺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潞党参、连翘等中药材迅速抢占高端市场。当地引入林下抚育仿野生种植技术,实现了“以林养参,以参护林”的良性循环。“这有力促进了群众收入的增长。”上党中药材专业镇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建伟介绍,当前平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13万亩,带动5.8万群众就业,人均增收5800元。

目前,长治正规划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富民产业。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累计约18.68万亩、林下养殖累计约21.70万头(只),2025年全市计划新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4.2万亩,林下经济产品加工预计年产值1.8亿元。

作者: 郭慧聪    责编: 田婧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