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碱地“长”出技术样板

“以前这里是白茫茫的盐碱滩,地里播下种子不出芽;勉强出芽的,长不到一指长就被盐碱‘烧’死了,村民尝试种了多种作物都不行。在项目组的帮助下,现在水位降下去了,水质变好了,眼下村里200多亩的试验基地,玉米长得有一人多高,长势很旺,村上还以技术辐射带动村民种植了1000多亩地。”8月18日,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豹子滩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学军向记者介绍村里盐碱地发生的可喜变化。
王学军提及的“项目组”是由宁夏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0家单位科研人员所组成的项目团队。自2021年7月以来,项目团队承接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部省联动项目——黄河上游河套平原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在豹子滩村试验。
长期以来,河套平原灌溉水利用率偏低、次生盐渍化严重,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直接威胁。项目团队针对上述问题,聚焦“节水控盐、产能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协同攻关灌排协同节水控盐、高盐尾水淡化回用节水洗盐、土壤盐碱障碍靶向消减沃土培肥、耐盐高产作物品种快速筛选与评价等关键技术,筛选出一批耐盐作物新品种,研发了水肥盐诊断、水盐周年调控、精量节灌抑盐、高效排水抑盐、盐障土壤生境调节等技术、产品和装备,构建了河套平原灌排协同节水控盐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在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建立了9个示范区,验证技术模式的普适性和可靠性。
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组到吴忠市红寺堡区,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石嘴山市惠农区、平罗县,宁夏农垦前进农场以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等示范区进行了现场验收,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该项目成果的全面推广将有效激活河套平原3000万亩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样板。
据介绍,该项目通过在灌排协同调控、土壤障碍消减、耕地质量保育等方面进行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系统集成,成功构建了盐碱地分区分类治理模式。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通力合作、凝心聚力,高质量按时完成项目设定的全部任务,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科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