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超采”治理好 节水又增效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多措并举巩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纪实

“超采”治理好 节水又增效——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多措并举巩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纪实

【字体:      】     打印      2025-02-08 09:58      来源: 黄河网  

本站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赵倩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产业发展强劲。“中国绿色名旗”、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是它的专属名片;地处毛乌素沙地、长年干旱少雨、水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也是它抹不去的标签。这就是素有内蒙古“西南大门”之称、一座从“受制于水”到“治水有方”的城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

地下水降与升的博弈

鄂托克前旗境内水资源总量为3.4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21亿立方米,占比达92%。作为全旗绝大多数地区的主要水源,地下水在保障民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急速增加,一些地区近乎“掠夺式”地开采,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组织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鄂托克前旗境内2个面积分别为32平方千米和54平方千米的小型地下水超采区,即敖勒召其镇水源地小型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和三段地小型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浅层地下水超采区(以下简称“敖镇超采区”和“三段地超采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超采区名录。图纸上,超采区划定范围十分醒目,如两张警示牌在时刻提醒众人:地下水,绝不能再这样无度使用了。

超采区治理,迫在眉睫。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关于地下水超采治理要求,鄂托克前旗制订了《鄂托克前旗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不断加大超采区治理力度,通过积极封闭水源井和灌溉机电井、强化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超采区内部分居民集中搬迁、进行水源置换及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地下水超采情况得到有效遏制,水位逐年回升,超采区治理成效显著。

2016年,敖勒召其镇超采区和三段地超采区已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2019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审批,2个超采区准予销号。

由于鄂托克前旗部分灌溉面积的恢复,灌溉用水量持续增加,地下水位又呈现下降趋势,超采区治理的警钟,再次被敲响。

地要灌,粮要保,一边要用水,一边要限采,如何盘活旗域内水资源?

鄂托克前旗委、旗政府会同水务部门反复调研论证,在确保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决定举全旗之力实施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地下水超采(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该工程的水源为全旗唯一可利用地表水资源的大沟湾水库,通过新建浮船泵站1座、二级加压泵站1座、园区净水厂区1处,铺设输水管线129千米,将水从大沟湾水库引至敖勒召其镇,助力解决全旗用水难题。

该工程投资近3亿元,于2022年9月9日开工建设,2023年4月20日通水试运行,2023年9月30日全部建设完成,日供水量2万立方米。

地表水引入后,封闭了敖勒召其镇超采区内绿化用水井67眼,置换地下水320万立方米,有效压减城镇生态绿化的地下水开采量,提高了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地下水位开始逐步回升,敖勒召其镇超采区和三段地超采区6—9月地下水水位较2023年同期分别呈现0.25—2.12米、1.53—4.8米等不同程度回升,“超采”情况明显好转;有效保障了敖勒召其镇综合产业园工业项目及油气项目用水需求,已累计为园区内6家工业企业配置用水指标69.2万立方米,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0多亿元。

随着水资源配置的逐步调整完善,该工程的供水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延伸至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等方面。

双向发力 超采区治理增效

开源,转换思路开辟水资源“第二空间”,既降低区域水资源开发强度,又能优化和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推动实现地下水超采区采补平衡大有裨益,从根本上扭转困扰鄂托克前旗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局面。

节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挖掘每一滴水的潜力,与“开源”并进,双向发力让超采区治理增“效益”。

鄂托克前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化总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旗域内灌溉机电井的运行情况,工作人员一边操作演示,一边介绍说:“‘井电双控’智能设施可将井内全年取水量根据指令分配到每一次取水过程中,达到远程管控、以地管水的目的。灌溉时,实际用水量一旦达到用水计划核定值时,设备就会自动关停机井,倒逼农牧民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局长杨波补充道:“为了加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限额精细化管理,市政府和市水利局配套了184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搭建智慧水利服务平台,建成信息化总控中心、分控中心5处,安装‘井电双控’计量设备2400套,在超采区内安装了井电双控724套,把水浇地亩均取水量由原来的440立方米,严格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内,有效节水6.4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总量控制、限额管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行,有效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鄂托克前旗挤出水资源“发展空间”。

深秋时节,田里处处闪烁着金黄,穿梭在三段地村的田间小路上,一片墨绿色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菊芋,是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新品种,由企业提供种子、全程技术指导、保护价订单回收。今年首次尝试集中连片种植220公顷,效果特别好,初步估算,每亩地产量可达2500—3000千克以上、纯收入可达1500—2000元。目前,已经有企业购买菊芋,计划产量的80%销往山东、安徽的药厂,制作降低血糖用的药材胰岛素,20%在本地销售,用于食用,预计10月底开始采收。”敖勒召其镇镇长余培智说。

“可以说,我们这次探索尝试是成功的,一方面,经济效益好能让老百姓增收,相较于玉米,旱作种植菊芋每亩能节水400立方米左右,一旦开始大面积推广,节水量是非常可观的,将对于超采区治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余培智继续补充道。

菊芋示范区对面,是即将采收的板蓝根种植基地,敖勒召其镇积极整合三段地社区127户农户143公顷水浇地,通过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引进种植新品种和新技术,投资约3000万元,示范推广种植板蓝根143公顷,种植基地呈现“一眼千亩”的壮观景象。集中连片种植板蓝根,每亩用水量不超过100立方米,相较种植玉米,不仅节水,而且预计每亩可增收2500元以上。

除了菊芋、板蓝根,大沙头村果树、恒鑫农牧业公司果蔬、三道泉子村研学采摘、洪山塘食用菌等一批节水型特色设施种植产业正蓬勃兴起。鄂托克前旗奋力将超采区打造成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发展区,着力构建低耗水、高效益种植结构,推动实现产业节水、增收双赢目标,做到既拧紧“水龙头”,又鼓起“钱袋子”。

以养代种调结构,设施农业促节水,示范种植强引领,2023年,鄂托克前旗完成土地轮流休耕806公顷,置换自建塑料拱棚617座,兑现补贴资金1300万元,有效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89万立方米。

产业结构调整,释放了水资源的“增值空间”,在确保农牧民“减水不减产、减种不减收”的同时,又有效推动地下水位止降回升。鄂托克前旗开辟了高效节水转型“试验田”,开出了推进产业振兴“好方子”。“人、水、地”和谐共生的新局面已然打开。

发展之计,水为先导。治水之路,任重而道远,需久久为功。狠抓“控水、调水、节水、管水”不松劲,鄂托克前旗势在下好“治水棋”,答好“利民卷”。展望未来,一副“底色”更浓、“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水利图景正在鄂托克前旗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作者:    责编: 范江涛 齐欣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