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持续推进典型示范创建

生态治理贵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重在整体推进、系统治理,要在典型引领、示范创建。神东30多年来,年年治理不间断,年年增量不减量,年年提高不重复,坚持示范引领,先后建成了上湾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基地、哈拉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示范基地,正在申报创建布尔台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三大示范基地均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平台,神东不断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模式,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样板。
布尔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与实践生态示范基地
基地以布尔台矿、寸草塔矿、寸草塔二矿216平方千米井田及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为基础,以生态+光伏区、生态经济林区、现代农业园区、零碳工业园区为主要内容,以“构建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为理念,重点建设3廊6区。目前,已建成66.67平方千米生态林+50万千瓦光伏电站,现代温室15万平方米,植被覆盖率由19%提高至65%,植物种类可达到100余种,光伏板下种有高蛋白饲料桑、沙棘、苜蓿等,年总产值约3000万元。基地正在申报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重点工程1
神东布尔台采煤沉陷区生态示范项目(一期)生态1区
按照布尔台治理模式,本项目在布尔台采煤沉陷区光伏板外围区域进行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初期沉陷区为荒坡荒地,经过2021年至2023年的不断绿化改造,通过多种模式的综合治理,在沉陷区布设管网,栽植乔灌木及条播经济苜蓿,现各类经济作物已经取得一定的收入,已将荒地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初衷。
重点工程2
神东布尔台采煤沉陷区生态示范项目(一期)光伏2区
在布尔台采煤沉陷区实施“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的治理模式,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立体空间,实施光伏板上发电,板下和板间种植苜蓿、饲料桑、沙棘等植被。该植被除了作为周边村民喂养家畜的高质量饲料草以外,还可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修复能力,将环境要素转变为资源要素及经济要素,协同生态林与景观营造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实现经济功能最大化。
重点工程3
神东布尔台采煤沉陷区生态示范项目(一期)光伏3区
按照“林光互补”和“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和板间种植苜蓿、饲料桑、沙棘,增加牧草产量的同时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探索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种植的苜蓿提供给周围村民用来喂养牛、羊等牲畜,形成“草—畜—肥”生态经济循环圈,提高周围村民收益、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种养结合、产业振兴、治沙固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之路,充分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重点工程4
神东布尔台采煤沉陷区生态示范项目(一期)生态4区
在布尔台采煤沉陷区建设“生态+光伏”示范基地,在光伏板外围区域打造生态林基地和生态经济林。生态林以樟子松、云杉、侧柏、山杏、紫叶李、金叶榆、紫叶碧桃、卫矛、北美海棠等苗木为主;生态经济林以寒富苹果、杏树、海红果、中国沙棘、紫花苜蓿等为主。对沉陷区土地进行改良,并将浅层塌陷区恢复耕种,实现地质环境保稳定、水土保持减流失与土地复垦提质量,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既盘活了土地,又惠及了当地百姓,推动实现了政府、企业、百姓三方共赢。
哈拉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生态示范基地
基地以哈拉沟煤矿72平方千米井田及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为基础,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沙棘经济林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矿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治理示范为主要内容,以“绿色、科技、人文”为主题,重点建设5廊10园100个示范点,目前已建成沙棘林20平方千米,综合示范区7平方千米。
重点工程1
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农业示范项目(一期)
项目区位于基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建设布局之“田”区,寓指土地复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该区以农田复垦和沉陷土地复垦为基础,共裁培各类果树2万株、蔬菜30余种,试验栽培农作物、药材和花卉50余种,形成了科研、示范和采摘体验一体化的新型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农作物种植区涉及蔬菜、农作物、药材、饲料,共计34个品种5万多平方米。蔬菜区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圣女果等13个品种;农作物区主要种植红豆、绿豆、花生、黑豆、蚕豆等8个品种;饲料区主要种植苋草、巨菌草、黄芥等6个品种;药材区主要种植甘草、柴胡、党参等7个品种。
重点工程2
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神东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治理与科技示范园建设,2014年被陕西省水土保持局评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23年再次获评。
示范园建设以来,严格按照园区基础条件、园区基本功能、园区扩展功能、园区管理等四大类评定标准,实施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10项,建成“三区一核”50平方千米(三区指建设区、生产区,公益区,一核指科普展示核心区),2023年8月水利部专家组对园区进行了评审验收。
园区具有以下3个特性。
典型性:园区具有3个典型性,即典型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典型风沙侵蚀区和典型大型井工采煤塌陷区。侵蚀类型存在时空交替与重力叠加的特征。时间上,冬春季主要为风力侵蚀,夏秋季主要为水力侵蚀;空间上,风沙区主要为风力侵蚀,丘陵沟壑区主要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主要特征是井工采煤沉陷,神东可采煤煤层厚4-7米,距地表60-200米,采后三带(冒落带、裂隙带、下落弯曲带)特征明显,地表平均沉降2-3米,呈整体下沉,对地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
科技性:园区开展了30多项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丛枝菌根在西部煤矿区土地复垦理论与应用研究》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生态环境勘察中的外生菌根菌丝野外原位动态监测方法》等水保科研项目获国家专利3项;组织实施了《晋陕蒙接壤区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2个国家水土保持课题研究,为沉陷区生态修复与矿区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奠定了技术基础。获神华集团、神东煤炭集团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毕业论文18篇。
示范性:园内建设了鱼鳞坑、各类护坡等13项水保整地工程示范,沙网沙障等7项风沙治理工程示范,沙棘、野樱桃、文冠果等8类植物品种示范,植物根系监测、风蚀监测、径流监测3项水保科普示范,还建设了3S水保生态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水保生态监测系统,对气象、风蚀、水蚀、水质等进行监测,实现水保监测管理的实时、快捷、信息共享。园区内设有水保宣传展板60多块,宣传内容涉及建设历程、治理措施、水保科技、治理成效等。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在示范园区拍摄《大地修复师》,在央视10套进行了科普宣传。中央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市县(旗)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各级网络媒体先后来示范园采访,每年播出园区新闻达30余条。附近中小学生、地方企业员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每年约5000人次前来园区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
重点工程3
哈拉沟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措施示范工程
项目建设主题为神东措施园,是全国首个采煤沉陷区综合性地质环境治理措施科普园,集中展示了采煤沉陷地质环境现象和治理措施。措施园分布于基地大象谷,展示了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喷错支护、基岩格构、柳杆障壁、挂网喷浆、刷方减载等7类地质环境治理措施。
重点工程4
水土保持生态长廊工程
水土保持生态长廊工程主要建设采矿(矿)山森林区,位于基地的西北部。基地“山水林田湖草”建设布局之“山”区,寓指绿色矿山建设。采矿山位于基地西侧,是基地最为高大的流动沙山,营造了12万株樟子松林,建成了基地“山水林田湖草沙”总体布局的绿色基底,也建成了神东矿区“绿色矿山”的标志性形象,被誉为“煤海松涛”。
上湾补连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示范基地
基地以上湾煤矿与补连塔煤矿170平方千米井田及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为基础,以红石圈小流域水土保持、黑炭沟沟道生态复苏、白家焉生态经济林、补连塔煤矿矿井水资源保护处理利用为主要内容,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为方针,重点建设2廊4区,规划建设国家级清洁生态小流域和水土保持示范区。
重点工程1
补连塔煤矿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十六区)
治理区域:补连塔煤矿沉陷区
工程介绍:为切实解决矿区塌陷区土地治理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态环境管理中心探索新型生态治理模式,全面负责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在补连塔沉陷区封堵地表裂隙的基础上,种植樟子松、沙棘等各类耐旱性水保生态树种,在土地复垦区域种植紫花苜蓿、经济牧草、山桃、山杏等经济树种,使土地资源得到修复利用,生态资源发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更对改善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工程2
上湾煤矿黑炭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
治理区域:上湾煤矿沉陷区
工程简介:在上湾煤矿沉陷区建设神东矿区绿色开采示范基地,形成生态农业与矿区生态结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林主要以苜蓿为主,生态林以种植松树、中国沙棘、大果沙棘、泓森槐、山桃、山杏、白蜡、侧柏、绿篱等为主。平整沉陷区土地,铺设节水灌溉管网恢复耕种,既实现了地质环境保稳定、水土保持减流失与土地复垦提质量,又增加了沉陷区周围农牧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推动实现了政府、企业、百姓三方共赢。
重点工程3
补连塔煤矿沉陷区常绿林防火治理与林间游憩改造工程
治理区域:补连塔采煤沉陷区
工程简介: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林间枯枝败叶易燃烧,近地表起火后与上层常绿林直接接触,会形成大面积易燃面,进而导致大面积火灾。该工程的实施,对沉陷区树木进行修剪,并将树枝外运,清除灌草,对树枝伤口进行处理,对细树枝进行粉碎就地还地,有利于改良培肥土壤。该工程共修剪林木约50万株,处理废树枝约50万株,清除灌草约2.52平方千米。保持树冠分支点距离地表2米以上,将灌木进行平茬处理,从空间层次上形成天然隔离带,降低了火灾大面积发生的风险,同时减少了防火前期投入及发生火灾后的人力物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