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温下畅流的旱塬水脉

初夏以来,宁夏中北部多地出现高温天气。小麦三水、水稻添水、玉米头水用水需求量叠加,引黄灌区进入夏灌用水高峰期。
强化精细科学调度,提前加大干渠引水流量,适时错峰灌溉……宁夏水利部门全力保障自治区用水安全,扬水一线“水利蓝”筑起一道道安全行水、保障灌溉的坚实屏障。
一渠黄河水,解一方干渴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腹地同心县扬黄灌区,节水滴灌下的玉米正在拔节生长。丁塘镇杨塘村杨兴虎算了一笔账:“节水灌溉玉米株数减少了800株,但亩产量至少增加100斤。”
固海扬水工程,是国家级大型电力提灌工程,也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生态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固海扬水工程运行48年来,灌溉面积161.79万亩,为宁夏南部山区群众引来了黄河水,有效缓解了中南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
“水到了田里,老百姓的心就安稳了。”杨兴虎老人感慨地说,“以前住窑洞、吃救济粮。黄河水上来后,才有了现在的满圈牛羊。”
高温天气不但“烤”验着人的耐力,同时也在“烤”验着扬水工程。加装进出口栏杆,消除槽底积水,无线传感器实时上传位移数据……更新改造后的金鸡沟渡槽为龙湾泵站增添了安全行水的“底气”。
始建于1976年的龙湾泵站是宁夏扬水工程“黄河上高原”的最早“见证者”。泵站站长张智德说:“供水责任永远在肩,我们要确保7.5万亩农田灌溉和2万群众饮水安全,让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心坎上。”
近年来,宁夏固海管理处陆续完成了29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6+1”挖潜增流改造、扬水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灌区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标准化渠道初步建成,现代化设备逐步完善,工程运行效率明显提升,输水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送来及时水,种好丰收田
夏风吹过,绿浪翻滚。欢腾的扬黄水沿着扬水干渠,滋润着宁夏红寺堡区生机勃勃的田野。
在我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黄河水“乘坐”四级“电梯”上升约100层楼高,涌入“喊渴”的土地,让荒滩变绿洲。
面对灌区气温久高不下、无有效降雨的严峻情况,红寺堡扬水管理处提前削减6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用水高峰。5月22日,红寺堡扬水首级泵站相继开启7台机组,甘甜的黄河水以26.3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沿着“命脉渠”流向灌区。
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及时组织调度人员深入灌区,逐斗口摸排控灌面积,逐泵站掌握机电设备实际情况,确保科学调度、精准调度;合理利用夏灌初期,提前加大流量,优先向灌区人饮、生态移民、高效节水补灌等区域的蓄水池、水库供水,确保“谷蓄峰补”发挥最大化;按照作物生长和用水需求,精心调配水资源,提前对灌区葡萄、枸杞等进行二水灌溉,提前15天开机上水,全力保障小麦三水灌溉。
用好黄河水,蹚出节水新路子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环定扬水十泵站所辖灌域,含苞待放的黄花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集中采摘期。
“由于灌溉及时,黄花菜每亩毛收入1万多元,收益非常可观。”惠安堡镇大坝村致富带头人何江高兴地说。他还抓住商机,投资建设了黄花加工厂,开展收购、加工、晒凉、包装等一条龙服务。
夏灌以来,作物需水量不断增加。为缓解灌区供用水矛盾,盐环定扬水管理处实施库渠池联控联调满负荷运行60多天,每日引水百万立方米,保障陕甘宁革命老区90万人、44.5万亩农业灌溉和180家企业生产生活用水。
依靠盐环定扬水工程一渠“幸福水”,宁夏盐池县大坝村成为“宁夏黄花菜第一村”,发展黄花种植1.2万亩,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提高种植户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黄花菜产业也成为盐池、同心、红寺堡3县(区)农民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
在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的农田里,连片的玉米、黄花菜长势喜人。绿意盎然的景色,见证了马儿庄村的生态变迁。盐环定扬黄工程通水后,马儿庄村新增的7000多亩水浇地让村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盐池县以马儿庄灌区为试点,对9.6万亩扬黄灌区实施了节水滴灌自动化配套改造项目,建成测控一体化闸门42座,自动化控制田间1.07万亩粮田,通过精确感知、远程传输和智能分析,实现精确用水、高效节水。
马儿庄村支部书记关尚锋介绍,现代化生态灌区实现了“四省一增一调”,其中,“四省”即省工,田间管理由580余人减少到11人;省水,灌溉用水由每亩500立方米降到215立方米;省肥,由每亩160斤降到102斤;省地,由大水漫灌时的6000亩到如今1.07万亩全覆盖。
宁夏盐池县人均水资源量42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依托盐环定扬水工程,盐池县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全覆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2,走出了一条农业节水增效、工程运行良好、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