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绿染黄河一级支流——内蒙古卓资县打造“绿色大黑河”工程纪实

【字体:      】     打印      2023-11-10 09:06      来源: 光明日报  

  内蒙古卓资县境内的“内陆河”大黑河,东起十八台镇的坝顶村,流经卓资山镇、梨花镇、旗下营镇后,进入呼和浩特市郊区托克托县附近,汇入黄河“几字湾”。大黑河全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是祖国“母亲河”黄河一级支流。

  近年来,卓资县紧密配合自治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工程建设,抓源头治理,兴流域经济,大黑河呈现出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象。

  锁住山区水土流失“总阀门” 

  曾几何时,在全县举足轻重的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竟然是一条污染河。南北两岸的山区,荒山沟壑水土流失,雨季山洪滚滚,携带着泥沙进入大黑河,还有几十家重度污染企业,向大黑河排污。

  从根本上治理大黑河,卓资县委、县政府根据山区土壤、土层、水土流失情况,分类施策制定了“以山治河、灌木戴帽、林草缠腰、乔木裹脚”的治理方案。辖区各乡村按照方案,采取大兵团造林与“小切口”补植等措施,对水土流失区进行全覆盖式绿化。同时将补植工程与“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种树种草生物工程相衔接,形成整体绿化屏障。对数百条未绿化的沟岔、河湾,全部修筑防洪堤坝,淤澄后补齐绿化面。到2023年,大黑河流域外围的大榆树乡、复兴乡、红召乡所辖的40多个村委会都按时完成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任务,山区水土流失阀门装上了“保险锁”。

  关严河道排放“铁大门” 

  大黑河流域沿河地段,分布着卓资华电发电厂、头号村水泥厂、亚洲最大的畜禽养殖场、旗下营工业园区等近百家工业公司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治污治排整体规划上,县委、县政府上下协调,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对卓资山镇境内的华电发电厂进行供热转型升级改造,不仅实现了火电发电污染源零排放,而且为全镇两万余户居民,疏通了热水循环供暖管道。此举取消了两万余户居民的烧煤火炉、烧煤炕灶。

  在旗下营工业园区大工厂治污治排工程实施中,各企业采取节能减排高端技术,将碳排放和氧贡献达成一致,实现了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达标。在啃下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硬骨头”的同时,大黑河流域所有乡村,坚持环境治理不留一处“空白点”的原则,在卓资山镇、旗下营镇等居民集中区,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居民生活污水全部合格处理、循环利用。各村结合乡村振兴,将生活垃圾分类转化,农牧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废物被加工成有机肥料。

  卓资县委、县政府、公安检察系统完善河长制、警长制和检察长制,加大巡河监测力度,大黑河流域环境实现了刚性保护,沿河排放关紧了“铁大门”。

  黑河两岸尽朝晖 

  描绘绿水青山彩图,实现金山银山宝贵价值,一条河带美一个县。卓资“母亲河”大黑河环境的成功治理,有效提升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

  横贯卓资县的黑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现代化滩川农田作业区,40万亩庄稼长得一片茂盛,粮食亩产量成倍增加。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2023年,农民年人均经济纯收入从过去不足5000元,预计突破两万元。

  大黑河沿河新建的壕赖村旅游景区、樊梨花屯兵、演兵的梨花镇武要古城旅游景区、张三宝仿古农家院、碌碡坪村的“孝心鼎”“爱心长廊”等,跟地方传统二人台、山曲、秧歌、高跷,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合起来,将大黑河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流域区60岁以上老人全部住进集体幸福院 他们用餐有免费的孝老大食堂,洗衣有免费的“爱心洗衣房”。农民与当地医疗卫生院建立预防、保健微信群网络联系,他们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住院般的医疗卫生护理。各地村民全部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乡村道路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全覆盖,住房实现了新式砖瓦化。

  几年来,全县着力培育了庭院经济,花圃菜畦与村街美化绿化工程,以及“山外青山”相映成趣,卓资县乡村振兴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目标。而清澈见底,满目绿装的大黑河 ,日夜奔流,融入美丽的“母亲河”黄河 ,一路唱响的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昂扬赞歌。(通讯员 进东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平 王潇)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