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黄河明珠”的生态实践
三门峡:“黄河明珠”的生态实践

文/李乐乐 卫青 高川
三门峡黄河湿地 李艳霞 摄
天鹅湖畔,成群结队的白天鹅或优雅地结伴嬉戏,或温情脉脉地交颈摩挲,或悠闲自得地梳理羽毛,或颈扎水中,翩翩跳起“芭蕾舞”。深冬时节,笔者走进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看到这些圣洁的鸟儿,或飞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态,构成冬日里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黄河流经“天鹅之城”河南省三门峡市,形成面积较大的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天鹅逐渐飞来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来此观赏、拍摄。近年来,前来越冬的天鹅数量逐年增加,这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缩影。
守一方:“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
走进三门峡大坝,“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目前,黄河处于非汛期,三门峡大坝充分发挥了“蓄清”的作用,放眼望去,黄河水清澈澄碧,苍黄雄浑的母亲河在这里呈现出清秀的“颜值”。
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黄河岸边崛起了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三门峡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减淤、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经历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曲折过程,探索出了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和运用水库的成功经验,其建设和运用不仅为黄河安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为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同志向笔者介绍。
1973年11月至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实施“蓄清排浑”运用,即在来沙少的非汛期蓄水防凌、灌溉、供水、发电,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调节到汛期特别是洪水期排出库。
“蓄清排浑”运用充分利用了水沙特性,对不同时段、不同特性的来水区别利用。资料显示,水库实施“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冲淤基本平衡,水库防洪库容长期保持在60亿立方米左右。
通过充分发挥防洪、防凌、调水调沙、灌溉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黄河流域发挥着重要的安全“稳定器”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护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深秋时节,人们走进地处豫西崤山腹地的灵宝市寺河乡,但见这里葱葱绿树间,点点红色密密点缀。素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的灵宝市寺河乡苹果喜获丰收。“红艳苹果缀枝头,黄河塬上结硕果”。
近年来,不仅天鹅纷至沓来,酸甜可口、味道鲜美的“二仙坡”“寺河山”苹果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当地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构筑沿黄生态屏障的缩影。
“全市累计高质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8.3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坝143座,综合治理小流域127条。”三门峡市水利局局长裴宗杰介绍,“以创建生态文明工程为契机,开展清洁流域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涌现出灵宝市寺河山、陕州区二仙坡、渑池县柳庄、义马市凤凰山等一大批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的水土保持治理典型。”
三门峡市地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因黄河而生,依黄河而建,山川秀美的关键在“水”,生态文明的重点也在“水”。
近年来,飞到三门峡市栖息越冬的天鹅,由从前的3000只至4000只增长到10000只左右,这是三门峡市持续加大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的见证。近年来,三门峡市完成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治理面积180公顷,其中天鹅湖公园新增湿地40公顷,为湿地生物创造出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
河长制推行以来,三门峡市建立四级河长制,水利、检察、河务、林业等部门联合开展“千里大巡河”专项行动。通过开展黄河河道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清理整顿船只463艘,全面截流30个排污口,并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解决了困扰黄河河道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
在做好黄河干流治理的同时,当地找根源、出重拳,加强对黄河支流的治理工作,深入推进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歼灭战、重点行业和不达标河流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河道采砂治理等专项行动,全市51处非法采砂全部取缔整改到位,清理河道26.2千米,恢复黄河湿地146公顷,“四乱”问题整改率达100%,居全省第一。
2017年,三门峡市创新水土保持监管手段,试点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2018年,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完成沿黄33个铝土矿和小秦岭11个金矿无人机现场监察,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网覆盖,无一遗漏。
树理念:以生态保护引领高质量发展
“水引到了屋子里面,用水不用出门了,太阳能也能用上水了,洗澡做饭都非常方便。”在三门峡市卢氏县东明镇涧北村,村民郭换东高兴地说。
作为黄河流域相对落后的丘陵山区,三门峡市大部分属贫困地区。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是三门峡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十三五”以来,三门峡市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投资2.53亿元,解决了475个村(含贫困村306个)、43.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也为卢氏县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劲动能。
通过落实河南省“四水同治”治水方略,当地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水系、沿黄生态水系等七大重点水利工程及“九水、七湖、七泊”城市水系工程进度。同时,投资30亿元的百里湿地修复工程也已启动,将对黄河湿地核心的108千米、1.44万公顷范围进行整体规划、全面修复和保护,打造国内第一湿地长廊,把黄河湿地打造成三门峡市又一张独特名片。
“我们将牢固树立‘抓生态保护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按照‘水成网、湖连通,百里黄河碧连天,一池春水润崤函’的方向,以‘河安、水清、山绿、景美’为目标,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工作。”裴宗杰介绍,“通过实施沿黄矿山整治、河道清淤、退耕还湿等重点工程,不断提升我市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调节小气候、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着力打造在黄河流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湿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引领区。”
保护与治理的相统一、修复与利用的相统一、生态绿化与功能完善的相统一、规划引领与项目支撑的相统一,是三门峡市黄河治理保护的新思路。
当地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完善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编制《三门峡市黄河保护与治理综合规划》,谋划一批重大水项目,绘就近、中、远期水利发展蓝图。
老子过灵宝函谷关,一部《道德经》流传万世,也孕育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利”渊源。
三门峡,这座依偎着黄河的城市,受黄河滋养,与黄河共生,成为黄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新的治水时代,承载着无限的潜力,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三门峡市将继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未来母亲河生态环境必将越来越美丽,生命长青,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