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巴彦淖尔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水生态环境

巴彦淖尔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水生态环境

【字体:      】     打印      2016-08-17 11:05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本站讯 (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康宇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坚持治水新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着力做好“水、绿、文化”3篇文章,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快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水资源保护、节约、利用和管理,实现了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和防汛安全,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发展。

  巴彦淖尔市是一个以传统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其重要组成部分河套灌区,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和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也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得益于引黄灌溉,巴彦淖尔因水而兴、因水而发展。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巴彦淖尔水资源相对贫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14倍,主要水资源支撑来自黄河干流。因此,没有引黄灌溉,就没有巴彦淖尔的农业,也就没有巴彦淖尔的经济发展。近年来,该市从多方面入手,全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效益显著。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监控水质”的“六统一”管理,将旗(县、区)水资源管理、执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四权”上划,对旗(县)水政监察大队实行垂直管理。该市水务局新增城镇涉水事务管理和水环境保护职能,实现了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的管理体制转变,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构筑制度体系。积极配合全市经济转型,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工业供水规划等一批水资源基础性专项规划。全面推行取水许可制度,研究确定不同行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强化用水计划和定额管理,实行超用累进加价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完成8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工作。从严控制入河排污口设置手续,加大对水功能区的管理,重点在乌梁素海、总排干及各大干沟布设永久性水质监测断面,加大对重要渠沟段的水质监测,有效保护水体水质安全。

  三是强化节约保护。落实节水优先方针,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用水上,按照初始水权分配方案,按年度将农业用水指标直接分配到各旗(县、区)政府,逐级分解下达;在工业用水上,优化各工业园区等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加大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力度,按照长远规划和应急方案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工业项目如期投入运行并发挥效益;在其他行业用水上,按照国家、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规定,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用水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取水。同时,加强计划用水,推行定额内计划用水管理,从严控制企业用水总量,对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水资源费累进加价制度,切实规范用水秩序;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和推广,推动电力、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重点用水大户加大节水技改力度;强化新上项目节水措施和废水的循环利用;鼓励并积极开展疏干水、再生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并将其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中,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和综合利用。通过严格水量调度和用水计划管理,积极推行节水技术,全市用水总量由52.19亿立方米降低至目前的49.15亿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6提高到0.408。

  四是加快水环境治理。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确保水功能区水质持续改善。全市已关闭排污口121个,内蒙古自治区监测的国家级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6.7%。全面整治和规范取水管理秩序,全市已封闭自备井547眼,封井率达到96%以上。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查审批制度,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积极开展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城市和重要农村人饮水源地监督管理,防止水源受到人为污染。强化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建立环保、水务、公安等相关部门饮用水源保护联动机制,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水量水质监测,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五是注重水生态保护。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方面,贯穿于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统筹各级灌排渠系、城市内外环河以及周边湖泊湿地,充分利用黄河凌汛水,加快对河湖海子生态补水力度,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按照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治理思路,加快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新建6条分凌补水通道,建设乌梁素海出口泵站,提升工程保障能力,至今实施生态补水6.3亿立方米。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督促协调7个旗(县、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建设完成了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以及临河第二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了城市、工业点源对乌梁素海的污染。加大内源治理力度,开挖网格水道54条120千米,实施生态过渡带人工湿地工程等项目,使湖区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目前,乌梁素海水质趋于五类,局部地区已达到四类,湖区水质逐年好转,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中。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487平方千米。大力实施灌区绿化,目前灌区森林覆盖率已达20%,有效阻挡了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沙侵蚀,筑牢了水生态安全屏障。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