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 青海玛多县生态变化见闻

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 青海玛多县生态变化见闻

【字体:      】     打印      2012-08-07 17:3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宁8月7日专电题: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的美景——青海省玛多县生态变化见闻

  新华社记者马千里 姜辰蓉

  位于万里黄河第一县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个人口只有1.3万的纯牧业县,这里水草丰美,湖泊众多,曾有“千湖之县”的美誉。

  然而,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过度放牧和滥采滥挖,玛多县饱尝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所带来的“恶果”:草场退化、湖泊干涸、鼠害猖獗严重威胁着当地藏族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部分牧民由于丧失了基本生产资料成为“生态难民”。

  8月,记者再次来到玛多县,如画场景颠覆了记者7年前的记忆。这里不仅湖泊充盈、水草丰美,而且野生动物的数量大幅增加,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的美景。

  7年前:湖泊干涸 草场退化 守着源头没水吃

  历史上,玛多县拥有4077个大小湖泊,有“千湖之县”的美誉,其中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更是黄河源头地区最大的一对“姊妹湖”。

  2004年4月,黄河首次在源头的鄂陵湖出水口出现断流。记者当时在现场看到,整个黄河干流的河床结着一层白色的冰,丝毫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眼前是大片大片裸露的湖底和河床,30多米宽的黄河河道除了一些低洼处结着厚厚的冰外,已经完全干涸,河床全部裸露在外。同时,鄂陵湖湖面也较往年退缩200米,水位下降2米;而上游湖泊扎陵湖水面也退缩了400米,水位下降了3米之多。位于出水口下游8公里处的清水川,是黄河源头地区最大的支流,河床完全干涸。 

  黄河源头断流仅仅是玛多县生态全面恶化的最直接反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小湖泊就在陆续干涸,到2004年,全县面积大于0.06平方公里的湖泊只剩下261个了。同时,从1983年至2004年,玛多县可利用草场的70%已经沙化和退化,湿地面积减少了80%。鼠害猖獗,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玛多县城往西60多公里处有一座黄河源水电站。由于黄河断流,水库水位比电站死水位还要低3.78米,根本无法发电。守着水电站,玛多县却成为“无电县”,进入夜晚一片漆黑。

  不过当地人最忧虑的却不是没电,而是“守着源头没水吃”。时任玛多县副县长的牛龙蛟告诉记者:“县城里15口水井中,能打出水的只有6口。政府大院的这口井一次只能打出半桶水。一些乡镇的居民用水只能从几公里外的河里拉冰。”

  7年后:水丰草长 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的美景

  此次再访玛多,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另一番让人欣慰的景色。

  沿着黄河逆流而上,由于实施了合理的减畜,草原上少了许多黑色的牦牛和洁白的羊群,湖畔公路边的草场上,藏原羚三五成群随处可见;体型肥硕的藏野驴则远远地躲在草原深处悠闲地吃着草。在湿地和湖边,成群结队的斑头雁携儿带女穿过公路,在岸边和水中嬉戏;鸬鹚则在湖水中专心地找寻鱼儿的踪影……这里俨然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远远望去,扎陵湖和鄂陵湖就像两个璀璨夺目的绿宝石镶嵌在海拔4500多米的黄河源头地区。万里黄河从约古宗列盆地的卡日曲发源,汇无数涓涓细流穿越扎陵湖、鄂陵湖这对高原姊妹湖后一路蜿蜒而下。在鄂陵湖的出水口,水天一色、鱼鸟欢歌、波光粼粼,很难分清哪是湖哪是河。

  在鄂陵湖边,一位同行的当地干部指着湖水中的一块铁牌告诉记者,那里曾经是玛多县通往曲麻莱县的公路,铁牌就是当时的路标。不过由于湖水不断上涨,已经将这条公路完全淹没了。

  24岁的藏族牧民桑巴拉家的“夏窝子”(夏季放牧的帐篷)就扎在离出水口不远的黄河边上。他告诉记者,父亲和两个妹妹都搬迁到县城定居了,他和妻子以及两个孩子则留在草原牧牛放羊。

  “我记得9岁的时候,这里水多,草长得很好。后来大约在我16岁的时候,湖水退了好多,草也不好好长了,许多牛羊都挨饿了。”桑巴拉说:“这两年水多了,草长得也好,牛羊都吃得饱,羊比过去都大了。湖水年年都在涨,和我小时候的印象差不多了。”

  气象部门卫星监测数据证实了桑巴拉的感觉。2003年,鄂陵湖和扎陵湖的水域面积达到历史最低点,分别是578和493平方公里;2011年,两湖的水域面积则增加为677和560平方公里。由于降水的持续增加,“千湖之县”过去萎缩和干涸的湖泊多数已经恢复。

  在黄河源水电站,水库中蓄满了水,机组正常运转。确保了一年四季玛多全县的供电需求,除了照明外,许多牧民家庭选用电炉子做饭和取暖。

  变迁背后:大规模、持续不断的生态保护和治理

  从2005年开始,国家投资75亿元在青海三江源地区设立保护区,开展大规模的生态保护、治理工程。依托三江源自然保护工程,玛多县全面实施了沙化治理、禁牧封育、退牧还草、移民搬迁、湿地保护、人工增雨、工程灭鼠等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统计数据显示,七年来,玛多县退牧还草988万亩,减畜23.1万只羊单位;沙漠化防治33万亩,封育沙化、退化草场近20万亩;进行鼠害防治3150万亩。

  2005年开始,气象部门在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实施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截至2010年,人工增雨为三江源地区增加降水超过310亿立方米。水文记录显示,仅在黄河上游流域,实施人工增雨后的2005年至2008年黄河上游平均径流量为596.4立方米每秒,较2002年至2004年平均流量多了148.3立方米每秒。

  为了保护“母亲河”的源头,玛多县还将585户2334人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迁往城镇居住。也就是说,这个县六分之一的人口成为“生态移民”。

  在玛多县城的生态移民定居点——玛查理村,移民们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村里的160户居民,都是2007年从扎陵湖乡、黄河乡等地搬迁来的。放弃了放牧牛羊,移民们开小卖部、打零工补贴家用。村里还专门组织成立了一支公路养护队,安置了80多人。去年,养护队平均每人收入4500元。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