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关中四城争水出路何在(图)

关中四城争水出路何在(图)

【字体:      】     打印      2011-11-03 11:46      来源: 华商报  

 
 
夕阳下的渭河渭南段。随着治理的推进和以后沿岸的开发,渭河将成为关中四座城市的城中河

  
 
咸阳湖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个地方没有了水资源的支撑,建设国际大都市,它拿什么去承载,什么都是空话!”渭南市水务局局长石正福意味深长地说:“楼兰2亿多年的文化,没水了,它最终也消亡了。”

  而十三朝古都西安,正是处于这样的窘境。这座人均供水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6的城市,同关中平原其余城市一样,正陷入了一场水资源的争夺战。“善治秦者必善治水”,有限的水资源背后,陕西将如何应对关中“水荒”?

  徜徉在大雁塔广场2万余平米的水池旁,少有人知道,脚下深处,地下水超采已使西安市地下水形成250平方公里的降落漏斗,面积万倍于水池,覆盖了西安主城区建成区的一半。“历史上十三个王朝在西安建都,后来为什么迁都到了洛阳?因为西安没水了。”陕西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给出了他的解释。在肖云儒看来,逐水而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大雁塔“矮”了一米多

  无人能够否认,昔日“八水环绕”的长安,一千多年后却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数据显示,全市历年平均年降雨量743.7毫米,而全市平均年蒸发量达898.9毫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10立方米,只及全国人均六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二十五分之一。

  1969年的夏天,西安第一次出现水荒。居住在“道北”的李天然先生说,当时市区85%的地区自来水上不了楼,40%的地区实行定时供水,到处是排队等水的长龙。1995年是西安最后一次闹水荒,在李天然的记忆里,这一年夏季全市几十家工厂因缺水而停产减产,一些高等院校也因水荒不得不提前放假。

  以前,李天然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挑着水桶去几里外的水龙头排队挑水。“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日子。”李天然说。现在的他换了房子,才在2007年用上了自来水。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找水的过程,与这个城市的规模扩大息息相关。

  1952年10月1日,西安市第一座自来水厂投产,日供水能力2000吨,使3.6万人喝上了自来水,后来政府又在“长安八水”中的浐、灞、沣、渭等河沿岸建立了四座水厂,共打井200多眼,最高日供水60万吨。

  同时为解决供水紧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部门允许用水大户钻井自用,一时间整个西安城“千疮百孔”。

  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的持续下降又造成了地面沉降,如钟楼年沉降速率从1960年的6毫米增加到1987年的32.2毫米。大雁塔的沉降速率更高,大雁塔“矮”了一米多,同时还发生了倾斜,寻找新的地表水源成为西安过去十几年最紧迫的任务。

  2003年底,历时16年的黑河水利枢纽大坝胜利建成,为西安市“水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时至今日,西安市再次陷入缺水的怪圈中。西安市水务局计划科技处处长王谷石不无担忧地说:“去年的实际用水量是15.69亿立方米,水资源现在只有23.47亿立方米,但也只有16亿多能够使用。”

  “长远看来还是缺水的,2020年城市需水量是24亿多立方米,2030年需要27亿立方米,就只有这么多水资源,缺的几亿立方从哪里来?这对西安是很大的挑战。”王谷石警告说。

  渭河一路流得跌跌撞撞、奄奄一息

  西安缺水并非偶然。比成都还早50年成为“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历史上一直是个资源型缺水的区域。据水利部门统计,关中水资源总量只有68亿立方米,只占到了全省总水量的16%。《汉书·沟洫志》记载,关中平原年降雨量较少,且降雨量不均匀,西部多于东部,因此十年九旱,百姓颠沛流离。汉武帝刘彻在关中大力兴修水利,利用流经关中平原的渭河及其支流泾、洛等河,大规模兴建引水灌溉工程,形成了关中农田水利网。其中主要的引渭人工灌渠是惠泽关中一千多年的成国渠。

  两千多年来,繁华的长安城一再扩张,至武则天皇帝迁都洛阳,水资源短缺的弊端才逐渐凸显,兴建水利引水灌溉越来越受到重视。

  民国时期,李仪祉修建“关中八惠”之前,渭北平原连年干旱,百姓饿殍满地,十室九空。从渭惠渠到宝鸡峡,以渭河为根本的水利建设都在为关中平原奉献乳液,但同时,对渭河的利用也到了“激化”的程度。

  从甘肃天水牛背村到宝鸡峡,记者沿路发现,不到30公里的路上修建了三个小型发电站,直到陕西第一大水电站宝鸡峡塬上总干渠的魏家堡水电站。对渭河上游水的拦截过量,造成了渭河宝鸡段下游长期没水的尴尬局面。

  宝鸡市水利志的编撰者、现年70岁的樊维翰批评说:“这些水电站平时拦水,洪水期一旦放水,大量的泥沙又冲下来,对下游而言,平时的缺水造成了下游生态的严重破坏,而排沙又造成了河道的淤积,造成恶性循环。”

  他建议相关部门,非灌溉季节,发电站都不要发电,留生态用水。“发电才多大效益?而一旦生态破坏,几十上百年都修复不回来!”记者在相关部门了解到,一般汛期宝鸡峡下的水流量也只有20个(立方米)/秒,平时有可能连1-2个都不到。

  宝鸡市水利局一名张姓总工赞同樊维翰的说法,他还提出,宝鸡沿渭河各县小化肥厂建设无序,对渭河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张总工告诉记者:“几乎县县都建有小化肥厂,规模小、效益差,污染严重,特别是氮肥厂,对水、气、灰尘都造成了影响。”

  “渭河两岸土地被工业污染严重,下游还有农民的饮水井,损失到底有多大,很难计算。”

  而宝鸡除了宝鸡峡水利工程外,结合城市景观的建设还修建了泾渭湖,咸阳修了咸阳湖,直到西安的浐灞湖,原本不多的上游来水就这样节节被截留,一条渭河一路流得跌跌撞撞、奄奄一息。

  据介绍,咸阳湖将扩建为万亩水面,仅此一项,用水量就预估为1.15亿立方米/年。咸阳市防汛办副主任王振华说:“咸阳湖可以不修,但饮水问题必须解决。但目前来说,咸阳还没有限时供水,但这不意味着咸阳不缺水,只是这次治理渭河水患,还没有提到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

  水情资料显示,咸阳过去10年间,平均进水量为33.55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咸阳缺的并不是“水”,而是优质的可饮用水。“城市没有不缺水的,这是大的概念,更是水利上的共识。”王振华说。

  渭南城区30米地下水均受污染

  陕西省水利厅数据显示,关中4市38个县都处于缺饮用水的情况,而710万人用水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这点在渭南这个对水既爱又恨的城市面前,显得更为突出。由于上游对渭河水的拦截,渭河对于渭南人而言,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利用价值:吃不成水,也浇不成地,污染让这个城市背负上了巨大的担子。

  渭南市水务局局长石正福说:“渭河水到了渭南,已经不能用了,而渭南历史上十年九旱,同时又是三年两涝,群众是既盼水又怕水。水本是一个亲善和谐的东西,但在渭南人心目中却是一个魔怪的形象,很复杂的心态。”

  石正福说,以前民间比喻缺水说“渴死寡妇,累死男丁”,现在虽然有所缓解,但依然缺水很严重。“属典型的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和管理型缺水。”

  据渭南市水务局水资源资料,渭南全市水资源总量20.0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380立方米,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500立方米绝对缺水线;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占土地面积52%的渭北塬区,地表水量仅占全市的28%。

  “虽洪水频发,但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导致全市经常出现干旱缺水与洪涝灾害交替的问题。”

  水资源污染严重是渭南缺水的重要问题之一。

  60岁的李佰让是渭南市张义村的居民,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家门口的一道水渠现在成了渭南工业区的排污渠,并且污染了地下水源。

  “以前来我家的人都说水好,现在水都变成了黄色,喝不成了。”李佰让说。记者在现场看到,排污渠乌黑的污水发散着浓烈的臭气,向渭河直奔而去。

  另一方面,渭南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复杂,无法饮用。如蒲城、大荔、富平境内地下水矿化度大于2-20克/升的咸水达1.73亿立方米;除华县、潼关外,其他县(市、区)地下水不同程度存在含氟量严重超标问题。

  渭河每年接纳全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导致河流来水进入渭南均属“黑五类”水质。城区30米浅层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地下水不能用了,渭南的缺水问题,需要依靠地表水来解决,它已经不是一个单一水库所能解决的了。”石正福说。目前,渭南将目光投向了黄河,希望依靠黄河解决渭南的用水之困。

  关中缺水引入“外援”

  上游来水杯水车薪,渭河本身实际上已经难以为继,能保持个河流的样子已经很不容易。关中经济要发展,还需要引入“外援”汉江。

  继宝鸡“引嘉济渭”、“引石济蔡”两大工程之后,另一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项目建设书已经通过了批复,但由于汉江下游湖北等地的反对,国家层面还没有正式立项。

  上世纪90年代,当西安水荒震惊国内外时,陕西省就开始筹划引汉济渭工程。早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就将引汉济渭工程作为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措施。2011年7月,引汉济渭项目建议书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目前我们的办法是以建促批。”陕西省水利厅一位负责人表示。记者了解到,虽然从国家层面上还没有正式立项,但目前该工程一些支流的建设已经开工。

  实际上,引汉济渭对于陕西而言,并不仅仅是解决了关中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陕西省水利厅引汉济渭办公室综合处处长李绍文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大西安”的国际化都市目标,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43%提升至60%,而缺水的关中根本无法承担如此之多的水资源,经济发展将无以为继,生态破坏也难以修复。“因此,对于大西安的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引汉济渭项目都承担着关键的作用。”李绍文说。

  对于陕北而言,其能源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但由于降水稀少、生态脆弱,陕北也无法解决能源企业的供水问题。唯一的办法是通过黄河调水,但受到黄河水利委员会陕西用黄河水总量指标和黄河水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引黄河水救济陕北的工程也无法实现。但引汉济渭后,陕北将可以通过汉江水置换到7-8亿立方米的黄河水。

  在记者对关中四市的采访中,各市均对引汉济渭工程对本市的水资源补给寄予厚望。西安市水务局的王谷石直言不讳地说:“引汉济渭将是解决西安市2020-2030年缺水的主要工程!”

  1000万人将喝上优质汉江水

  陕西省水利厅引汉济渭办公室综合处李绍文处长介绍,引汉济渭工程总规模为调水15亿立方米,其中从汉江支流子午河支流调水5亿立方米,从汉江支流黄金峡水库调水10亿立方米,工程规划在汉江干流黄金峡支流子午河,分别修建水源工程黄金峡水利枢纽和三河口水利枢纽蓄水,并利用黄金峡水利枢纽坝后泵提汉江水117米,并穿过秦岭输水隧洞直接进入关中。

  据悉,该工程总投资为167.83亿元,建设总工期为99个月,至2020年调水规模达1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15亿立方米。

  李绍文介绍,到2020年关中缺水总量为24亿立方米,引汉济渭工程从上游的宝鸡进入,对充实关中生活用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绍文表示,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关中的水资源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城乡供水标准和能力将大幅提高,近1000万人将喝上优质干净的汉江水。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

  同时还将归还被挤占的农业水,使失灌的300-500万亩耕地有水可灌。此外,还将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减轻城市环境地质灾害,每年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8亿立方米,从而有效提高渭河的纳污能力、冲沙能力,维持渭河健康生态,实现人水和谐。

  记者在引汉济渭工程的内部宣传资料上看到,该工程的技术综合难度在世界排名第一位。首先,它的输水隧道穿越了世界十大主要山脉秦岭,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隧洞的最大埋深2000米,比西康铁路隧道还深了500米,为世界第二;隧洞长达98公里,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引汉济渭,让一切困难变成了可能。汉江水正突破藩篱,承载着跨越了2000多年的古都复兴梦想,浩浩荡荡,踏进关中平原,并将永久滋润这个曾经的“天府之国”。

  节水才是大文章

  “开源”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节流”,在这方面,关中四城潜力极大。

  西安市2003年度用水总量超过18亿立方米,但经过几年经营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如加强中水循环利用,号召市民不要用自来水浇花以节约用水等,用水量目前没有增加反而下降至15.6亿立方米,为关中各市的节水提供了另一个思路。

  西安市水务局计划科技处处长王谷石介绍,目前的西安市还能再进一步节水,来减轻供应压力。实际上西安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节水意识并不强,浪费水还很普遍。即使引来汉江水,但肆意浪费还是不够。“世园会期间,有上海人来西安玩住在亲戚家,走的时候感叹说:"你们用水太奢侈了!我们都把洗菜的水用来冲马桶,你们直接就倒了。"王谷石举例说。数据显示,马桶用水占到了一个家庭用水的1/4到1/5。

  他告诉记者,西安市的中水利用率还是不高,中水处理现在有三个污水处理厂可以做,能力每年只有十五六万吨,更遗憾的是使用得更少,只有3-4吨。中水利用率低的主要问题是配套设施不到位,现在处理过的中水主要用于西郊的发电厂、灞桥电厂等个别工业企业。“现在很多单位都没有中水管道,如果把现在的中水完全进行处理,再返回让家庭使用的话,就能为全市节省60%—70%的用水。如果沿岸城市都搞得好,水危机无疑会得到极大缓解。”王谷石感叹道。

  本报记者 刘斌 /文 赵雄韬/图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