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走笔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走笔

筑绿色屏障 显多种效益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走笔
记者 李建国
农民正在灌溉自家承包的节水饲草料地
仲秋季节,记者随内蒙古水利厅水保处检查组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检查,同行的媒体记者不住赞叹:“这样的治理效果,这样大的治理面积,还是第一次见到!”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戈锋介绍说,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项目区水利部门通过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小流域治理、水源工程建设、节水灌溉等系列行之有效的水利综合治理措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4个盟市、33个旗县(区)的生态环境,项目治理区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平均提高到目前的90%左右,为保护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实现北京“绿色奥运”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和保障。工程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蓄水保土小流域 治山治沟大生态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冯国华向记者介绍说,为尽快遏制京津周边地区日趋严峻的土地沙化和退化势头,减少沙尘危害,2000年,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涉及内蒙古4个盟市的33个旗县。
工程实施8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打造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各地水利部门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情况,围绕水利做文章,确定了项目区以林为主的发展方向,坚持梁、峁、坡沟兼治的原则,植物措施坚持草、灌、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行梯级防护体系,修建水保拦蓄工程和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从而达到蓄水保土,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目的。
针对干旱少雨和水土流失造成生物措施成活率低这一主要问题,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特点,本着“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规划,采取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片、网、带相结合,立体开发,梯级保护等多种措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面治理,治满治严,不留死角”的原则,实现建一片成一片、保一片的治理目标,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林西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5.76%,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危及到全县人民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将小流域治理当作全县的一项中心工作, 2000年,率先在全市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截至2007年底,全县风沙源水保治理面积已达到168万亩,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195万吨,年拦蓄地表径流1874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小流域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目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四大流域,共完成治理面积25.26万亩。各小流域内山杏、柠条、沙棘、油松、榆树、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等经济林和乔木林因地栽种,草木繁茂,植物趋于多样化。
住在包图小流域的农民养殖户陈爱龙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全家6口人这几年真是沾了小流域治理的大光了,现在养了9头奶牛、300只羊,人均收入超过2万块,是小流域治理前的10倍。这在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我们成了这里的名人了。”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处处长李旭说,到目前,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累计完成小流域治理3046平方公里,项目区的林、草覆盖度目前已增加了20%以上,初步形成了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和浑善达克沙地边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
水源工程 多种效益的直接体现
这几年,是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永丰镇牧民包?巴特尔最高兴的时候,他承包的百亩草库伦在水利水保工程的护佑下,连年喜获丰收,每年仅产优质饲草就让他纯收入4万多元,加上舍饲圈养的牛羊,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像包?巴特尔这样靠水源工程建设富起来的牧民在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不在少数。
干旱少雨是内蒙古生物措施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水源工程建设是京津风沙源水利水保项目中重要的工程措施之一。各地在治理中,始终坚持以水为中心,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突出水源工程建设。按照建设生态防线的根本目的,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努力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植被建设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在项目实施中结合生态移民,在县城周边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移民800多户,并扶植他们发展生产、恢复植被,走出了农民脱贫致富、小城镇发展和生态建设“三效合一”的成功之路。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镇岗嘎查牧民桑布拉承包了1000亩荒漠草场,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下,打了3眼水源井,并全部实现配套。近年来,他带领全家5口人网围草场5500多米,在草库伦周边建起防风林带,同时还对700亩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面积全部进行节水喷灌。他的草库伦年产饲草15万公斤,产值8万多元。有了水源保证,桑布拉养牛110头、羊80多只,年人均收入超过了9000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户。
水源工程的建设,使干旱缺水地区焕发了勃勃生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支撑动力。
节水灌溉工程 风沙源治理中的“亮剑”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节水灌溉工程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各地实施的节水灌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把节水灌溉作为风沙源治理水利建设的重点来抓,大力推广以指针式喷灌机为重点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大了防渗渠、地埋管道和软管微孔喷灌工作力度,兴建了一批标准高、效益好的节水灌溉工程。
察右后旗建成29个喷灌圈,土地产出效益十分显著,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大型指针式喷灌设备对农业的装备以及土地的高效产出,深深吸引和激发了当地群众大搞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500~1000亩以上大型节水灌溉园区发展迅速,目前已达132处,节水效益显著。近年来,这个旗的节水灌溉工程全部使用时针式喷灌机,实行微机操作,自动化运行。这种喷灌工程具有控制面积大,自动化程高,可连续24小时不间断作业,操作简便、省水、省工、省地可扩大单位流量灌溉面积的特点,使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达到了高效节水的目的。大型节水灌溉园区通过采取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和科学的生产经营手段,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的雏形。
从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开始启动到目前,全区累计完成节水灌溉工程18150处。节水灌溉工程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生物措施成活的源泉,也是农牧民增收的有力保障,为新农村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学管理为风沙源治理保驾护航
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处负责京津风沙源工程项目的副处长云智峰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在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中,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并通过签订责任状,使治理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技术支持。其次是完善水利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如克什克腾旗在工程建设中,在农村牧区取消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之后,坚持明晰所有权、转换经营权、搞活建设权的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由农户或专业队通过竞争承担治理项目,既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又提高了工程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三是科学规划设计,确保可持续发展。各级水利部门在规划设计中坚持以水定林草的原则,进行生态用水平衡分析,有效避免措施选择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四是依靠水利科技支撑,提高工程质量。其五是落实管护责任,巩固治理成果。其六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程序。
京津风沙源水利水保工程通过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建设等措施,使项目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了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京津地区及其风沙源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