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科院:持续推进“三条黄河”耦合联动 为洪水防御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本站讯 (记者 陈汉 通讯员 徐腾飞)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主汛期,记者从黄科院了解到,面对今年黄河流域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该院持续推进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三条黄河”耦合联动,着力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为黄河洪水防御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是开展黄河下游洪水预演实体模型试验。试验以黄河“82·8”洪水为原型,并对局部降雨进行放大,模拟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大洪水过程,科学预判黄河下游洪水演进、河势工情变化及可能发生的工程险情,助力防汛预案优化完善,进一步提升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试验过程中,科研人员使用大量新型科学装备和技术手段,物理模型试验的测控精度大幅提高,“模型黄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动态跟踪观测黄河调水调沙实施过程。汛前共派出5个野外工作组20人次,对小浪底库区、白鹤至东坝头段、高村至孙口至艾山段进行现场查勘,分析校核黄河下游河道过流能力。调水调沙期间,科研人员采用RTK、无人机、GPS、水尺等量测设备,对高村以下河段过流能力较小断面的水位表现、滩唇出水高度进行了系统观测,查看主河槽是否存在漫滩,以及生产堤和大堤偎水等情况,精准计算下游卡口河段的平滩流量,为调水调沙期间实时优化调整水库下泄流量、汛期科学精细调度水工程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动态模拟黄河下游水沙演进及淹没风险。采用自主研发的二维水沙动力学模型,针对黄河下游800余千米长的河道,实时动态模拟计算水沙演进过程,能够在10分钟内完成7天洪水过程的模拟,快速预演不同量级洪水下滩区淹没范围和重点防守位置,精准预测黄河下游洪水风险。该模型在黄河防御大洪水演练、汛前调水调沙预案编制和汛期黄河洪水跟踪计算与分析中持续实践应用。建设“模型黄河”智慧平台,通过“三条黄河”联动模块,开展物理模型“数字孪生”,基于模型地形、原型地形的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水深、流量、淹没面积等试验结果,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下一步,黄科院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深度推进“三条黄河”耦合联动,密切跟踪河情工情险情,加强重大科技问题研究,进一步筑牢黄河水旱灾害防御智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