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战场
特殊的战场

青龙寺1号
拦沙工程项目1
本站讯 这里是陕、蒙接壤区,滔滔黄河环绕而过,万里长城横亘东西;这里是具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黑三角”;这里是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而在2008年岁末和2009年年初,这里成为考验黄河水保人精神与意志的“战场”。
这场特殊战争打响前那沸腾火热的一幕幕至今还在脑海中时时闪现……
2008年12月4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紧急安排部署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前期工作,要求采取非常措施,克服一切困难,确保2009年5月底之前保质保量完成开工建设前的所有前期工作;
2008年12月8日,再次召开局长办公会,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可研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决定抽调全局人力、物力资源,利用春节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力以赴完成外业调查;
12月11日,黄河粗泥沙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可研工作启动会在西安正式召开,标志着该项目可研究工作全面启动,启动会上再次要求项目组全体人员要大力弘扬求实创新,拼搏进取精神,克服年终工作任务繁忙、项目区天寒地冻和春节即将来临的实际困难,扎实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外业调查任务;
12月16~18日,分别组织召开陕蒙两省(区)有关市、县(旗)领导参加的拦沙工程可研工作启动座谈会,重点介绍拦沙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加强了与地方政府和水土保持部门及时沟通、协调,得到了地方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自12月18日起,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及局属单位晋陕蒙监督局、西峰局、天水局、绥德局的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多支专业技术队伍火速集结,纷纷赶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产沙最为集中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等四条支流,迅速展开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野外调查设计工作。
按照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统一安排部署,天水局承担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陕西府谷县皇甫川、窟野河两条流域中6条小流域(控制面积545.61平方千米)共57座拦沙工程的布局调查和8座典型坝的设计任务。此时,恰逢岁末年初,年关将至,面对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天水局紧急部署,积极动员,抽调相关技术人员,迅速组建项目组,项目组人员在天水局副局长高小平带领下,不顾舟车劳顿,辗转千里,火速奔赴黄河粗泥沙主阵地展开调查设计工作。
进驻黄河粗泥沙主阵地之际,寒冷成为考验项目组所有人员的第一道难关,入九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春节来临之前最冷的一段时间,加之寒流突袭,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让开展外业调查的技术人员真正体验到了一把“透骨奇寒,雪窖冰天”的感觉。尽管紧裹棉衣,头戴棉帽,但在这天寒地冻的山谷里,北风狂吹,仍然冻得直令人发抖,无处躲藏。
由于调查区内大多处在偏僻的山谷沟岔间,人烟稀少,山路崎岖,他们经常要身负沉重的测量仪器过冰滩、翻山岭,每天徒步几十里的山地。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加快工作进度,他们在荒山秃沟里一干就是一整天,仪器不停,人员轮换操作,饿了就地啃几口干馒头,吃包方便面,渴了吃几颗路边枯枝上残留的海红果、喝口带冰渣的矿泉水。而对于操作全站仪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因为全站仪一般要架设在通视条件好的高地上,以便测取更多的地形变化数据,这就意味着他们每次都要背着十几斤重的测量仪器艰难地爬到山顶最冷最高处,守着全站仪一动不动地定点、记录,这一站就是大半天,耳边是凛冽的寒风,脚下是冰冻的砒砂岩土,手脚被冻得冰凉、四肢变得僵硬麻木,他们只能不停地哈气搓手跺脚以保持身体的温度和动作的灵敏度、准确度… …
面对着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没有一位技术人员胆怯退缩,大家都为能成为这场特殊战斗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而激动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所付责任的重大。
高小平,天水局调查设计组的总指挥,一位年过半百的天水局老领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他多次接到父亲病危的通知,但这位坚强的汉子深知在这个特殊、关键的时刻忠孝难两全,唯有一次次强忍悲痛和愧疚,继续沉着淡定地指挥部署着项目组的每一次行动;
马春林,一位已年过五旬、具有丰富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的老水保,这次成为天水局设计调查组的主力人员,他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断面测量及典型坝坝址地形测量过程中,不顾安危,亲自背负、操作全站仪,沉稳有序地组织着多名年轻技术人员手持棱镜分别沿沟、坡、峁并驾齐驱进行选点、跑点,这种测点方法不仅节省了技术人员的体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测点效率,让大家拍手称道。与此同时,他还采取传、帮、带、扶等方法,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业务专长与知识传授给年轻技术人员;
苏广旭、韩玉峰、董光敏这三位经验丰富的中年技术干部,在外业调查过程中由于过度疲劳相继闪了腰、崴了脚,扭了手腕,但为了不影响组里的整体工作进度,他们没有脱岗半步,贴上止痛贴后继续穿梭在奔波忙碌的队伍中;
董雨亭、郭保文,两位组里的中层技术骨干,家中一个是妻子经常上夜班,孩子尚小无人照看,一个是女儿面临高考,学习压力极大,但当他们面临这项艰巨的任务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接受和坚守;安乐平,组里的年轻技术骨干,在开展典型坝坝址地形测量之际,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年幼的孩子身患疾病,但作为调查设计组主力人员的他只能把焦虑藏在心底,嘱咐妻子照顾好孩子后匆匆挂断电话,继续专注地操作全站仪;
庞小明、李儒泉,组里负责后勤的两位同志,白天帮着设计组跑尺、定点,回到住处后,他们又尽心尽力、细致耐心地安排招呼全组人员的起居饮食;
刘晓、雷鸣,董波,这些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80后,在这次调查设计中主要承担起了跑点的任务,因为要尽量准确反映地形变化,所以要选择一些特征点进行测量,这些点或在山梁,或在沟底,都是地形复杂、比较危险的地方,可他们毫无怨言,一次次不知疲倦地奔跑在沟壑纵横、陡峭林立的山崖间,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保后继有人的希望;
还有我们的司机师傅们,每天天刚微微泛白时,他们就开始预热车,踏冰而行,趟沙而过,不辞辛苦地载着技术人员、仪器来回穿行在崎岖不平、地形复杂的山路间… …
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队伍里,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但为了项目早日付诸实施,他们纷纷放弃个人利益,以大局为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执著前行,在黄河粗泥沙来源区这个特殊战场上他们接受了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与洗礼,也让他们对“黄河水保人”这个光荣的称谓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董波原地不动,刘晓顺沟底前行,泉娃沿梁峁平移。”马春林干脆而宏亮的指挥声伴着年轻技术人员敏捷而坚定的脚步声再一次在空旷寒冷的山谷里响起… …
我们知道战斗尚未结束,考验仍在继续,让我们衷心祝愿这些奋战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主战场上的黄河水保人能不负重托,平安、顺利、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早日凯旋而归。
拦沙工程项目2
拦沙工程项目3
拦沙工程项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