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 异彩纷呈——甘肃天水市吕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侧记
城乡统筹 异彩纷呈——甘肃天水市吕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侧记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郊的吕二沟流域,总土地面积40.50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3.75平方千米,流域后部为山区,前部为耤河河谷川道,紧靠城市,是典型的城郊型流域。1998年,吕二沟流域列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耤河示范区工程。截至目前,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874.69公顷,其中兴修基本农田183.40公顷,营造水保林364.09公顷,发展经济林果191.47公顷,种植优质牧草135.73公顷,建小型沟道拦蓄工程1处。该流域已经建设成为高标准、高质量、高产出的开发型治理的生态旅游和草产业带动奶产业的高效示范流域,取得了良好的水保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改善环境 提升旅游业
吕二沟流域内有威振边关的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墓、有鬼斧神工名扬陇上的西十里石林、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有植被覆盖率高达30%的吕二沟主沟道,地理位置优越,是名副其实的集历史文化、自然旅游景观为一体的城郊旅游型小流域。在流域治理中,围绕气候湿润、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旅游产业的开发有机融合,将水土流失防治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产业开发和治理相互依托,建成森林公园1处,栽植各类名优常青树及各类阔叶珍稀树种如樱花、紫穗槐、女贞、银杏、法桐等和名优花卉玉兰、牡丹、玫瑰等,实现了流域内李广墓公园和烈士陵园的背景绿化,建成了集绿化、美化为一体的青土坡珍稀植物园1处,使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初步得到控制,宜林宜草面积全部绿化,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5.88%提高到现在的42.95%,相应地,拦泥率由过去的30.6%提高到72.3%。流域内生物种类发生了较大变化,动物种群快速繁衍,昔日不见的山鸡、野兔等动物已经成群在流域内出现。随着流域内各项治理措施效益的显著发挥,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对外形象,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调整结构 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流域治理中,坚持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化带动战略,有效地推动了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了流域经济快速、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74.10%提高到86.63%。农业生产方式已由种粮转变为现在的以养殖业、服务业、加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推动了流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充分调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实力所有增长,社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2108.42万元提高到3942.41万元,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080元提高到1881元,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和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贫困人口比例由治理前的40%下降到现在的5%,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统筹 富民兴业
在吕二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工程建设中,按照深度开发,集约生产,消除诱因,科学发展,促进产业,和谐发展的理念,利用距离城市近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天水市秦州区的鲜奶基地。实现流域治理与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改善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的双赢。流域内种植红豆草、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135.73公顷,带动了区域内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流域内现在已经涌现出了奶牛大户24户,饲养奶牛196头、黄牛350头、羊620只,日产出鲜奶2940公斤,年出栏肉牛300头,有效地缓解了城市鲜奶和牛肉供应不足的问题。由于在流域治理中推行了产业化带动战略,实施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服务业和草产业带动奶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思路,促进了流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流域内新增旅游服务从业人员120人,年创产值180万元,规模以上的奶制品加工企业包括昊昊乳业、兴旺乳业等3家,增加城市奶制品零售点30个,增加社会总产值195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而且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奶产业和肉产业的发展,年产鲜奶107.31万公斤,畜禽肉9.32万公斤,实现产值472.79万元,有力推动了流域经济的发展,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良好的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