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岁月沉淀智慧 脚下见证变迁

【字体:      】     打印      2025-10-25 10:52      来源: 黄河网  

□张守国

2023年9月,中游水文局党委组织机关退休党支部部分党员开展“走基层、看变化、话发展”主题活动。当时水文站的巨大变化让我动情,随后写了题为《在基层的耳闻目睹》的文章,被刊登在《黄河报》上。时隔两年,当我跟随党支部的活动再次来到基层水文站,再一次感到心潮澎湃。

变化的环境和不变的位置

我们第一站来到河曲水文站。原来门口近千米的崎岖便道,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新建站房已经完工,两层测报操作楼建设也接近尾声,栈桥式水位计观测平台延伸到河中,500多米的主缆横跨黄河。站长告诉我,河曲水文站积极配合地方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在确保水文测验设施不受影响下,通过置换等方式,改善了测站的工作环境和职工生活条件,为水文现代化注入了活力。

到了府谷水文站,眼前的自计水位计平台让大家惊喜不已,类似郑州二七纪念塔的造型,加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醒目标语,俨然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站长自豪地说:“这个平台不但可以水位自计,还能进行水质监测和泥沙测验。这可是外观‘第一美丽’的黄河水文水位自计平台。”

我们先后参观了5个水文站,看到的是工作模式和环境的变化,不变的是测验断面的位置和水文职工的坚守奉献。

变化的技术和不变的精神

虽然正值汛期,但水文站上的人数并不多,府谷勘测局负责人解释说:“原来的人工测验都被自动化智能化的仪器设备替代,主汛期人员可以分班轮流在站,腾出时间可以进行集中学习培训。”

当天恰逢中游水文局机关技术人员在府谷勘测局开展培训,我们也借此机会参观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告诉我们,现在的移动测验平台不再是过去载人测验的工具,现在只是用来承载仪器设备。这让我想起20多年前的一次水文会议上,大家畅想——水文现代化要摆脱人上吊箱,测报全部自动化。这一切,今天真的实现了。

尽管时代变了,生活好了,但职工们却没有丝毫的松懈与怠慢,为攻克技术难题,他们互帮互学,从工作到生活,水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变化的措施和不变的目标

在吴堡水文站,水文站负责人带我们参观了铅鱼缆道自动测流系统、ADCP、雷达测速仪、测速枪、影像法测流系统、光电测沙仪等先进水文技术和装备,并就其功能、适应范围做了介绍,还亲自演示了AiFlow视觉测流系统,仅用5分钟便将一份流量测验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

和我们同行的白观镇曾经在吴堡水文站工作,他动情地说:“以前冒着狂风暴雨,在吊箱上拿着八九米长的测深杆打深。面对着4000立方米每秒的汹涌洪水,一次测流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体力消耗极大,安全也一直是个大问题。现在不用上吊箱,而且测得又快又准,真好。”

看到基层水文站的变化,大家感慨良多。我们一路走一路看,真正感受到了智慧水文、富强水文和美好水文,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为黄河水文美好的明天当好宣讲员!


作者:    责编: 时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