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北岭·夹河滩(3)
夹河滩
夹河滩简称夹河,两河相夹之意。
南坡北岭之间,伊(河)洛(河)并流、交汇,合力冲荡出一片坦荡如砥水草丰美的夹河滩。
但沧海横流的上古,这片夹河滩是不存在的。
那时,伊洛河被盆地东部的黑石关所阻,南坡北岭间烟波浩渺一片汪洋。后来,大禹治水,疏川导滞,凿开黑石关,伊洛河才逐渐显现窈窕的身姿,淹没湖底的夹河滩才得以水落“滩”出。于是有了这首流传久远的民谣:“打开黑石关,露出夹河滩。”夹河有三个乡镇,从伊洛交汇处上溯次第为:岳滩、翟镇、佃庄。
冲积平原,半土半沙,松软肥沃,灌溉便利,适宜农桑。岳滩蔬菜,翟镇小麦,佃庄大米、春茄等,闻名遐迩。
最著名的是银条。
偃师有两样特产:树上结的,曰含消梨;土里长的,曰银条。
银条,一种也许你从不曾见过甚至也不曾听说过的植物,它的根茎条状、白色,像剥去外皮的白茅根,但比白茅根更丰腴、更水灵、更酥脆。
相传这种植物是伊尹(后为商汤宰相)培植的,故名“尹条”。它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又名“银条”。
伊尹曾归纳出烹制之法:锅净水宽,忌生防烂;喜姜莫葱,躲酱增酸。通常食法为:开水焯一下,捞出,拌以各色作料,视之晶莹如玉,品之爽脆可口,其性甘凉,具有生津、通肠之效,风味独特,是下酒的好菜。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大师将其作为贡品献于天子。太宗原以为西域尤物,听说乃高僧老家特产,便笑道:“御弟与奇菜均为天下之奇,偃师真乃人杰地灵呀!”自此,银条又有“地灵”之别称。
银条,世间尤物也,其神奇之处在于:此物乃偃师独有,且以伊洛交汇处产地最佳。外地曾试着引种,但长出来空皮,吃起来夹牙,这让外地人很是困惑,无奈叹一声:“橘生淮北则为枳。”故洛阳、郑州、开封等地,直接将这道奇菜命名为“偃师一绝”。
南坡北岭夹河滩,婚丧嫁娶宴请宾客,总要先上四碟压桌小菜,银条呢?必是“压桌第一口”。
银条,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绵延着爽脆可口的美味,续写着新的传奇。2006年,怡园春宴天下大酒店创新的偃师银条炒虾仁,在央视《满汉全席》擂台赛上一举夺魁,被评为中国烹饪的金牌菜。
夹河人口稠密,耕地太少,于是穷则思变,家庭作坊十分兴盛。“圪垱头锤(榨油),二里头苇(编席),北许的竹(竹器、竹编),前李的梭(织布),翟镇支着粉汤锅(粉条),喂庄急哩直跺脚(跺脚,渡船离岸时艄公用力撑船的动作,此处意为摆渡)。”这首形象生动又略带诙谐的夹河民谣广为流传。改革开放后,精明的夹河人经商办厂,翟镇针织、岳滩摩托声震四方。
山色苍茫、伊洛蜿蜒、杨柳依依、蒹葭苍苍,“夹河渔歌”“杨村晚渡”“伊洛合流”,“偃师八景”中,夹河独占三席。
夹河不止风光旖旎,人文历史也厚重多彩。
甄庄,伊河北岸的一个村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说孙坚在甄庄村一口枯井里发现了传国玉玺。甄庄,顾名思义村民应该以甄为姓吧?其实不然,三千人口,偏偏无一甄姓,何也?这跟甄妃在这里避难有关。曹植的《洛神赋》原题就叫《感甄赋》,甄妃是洛神的原型,她的故事让人唏嘘。
甄庄北去十里,有村曰二里头。二里头,一个土里土气的村名,普通到名不见经传,但有一点让人称奇。北岭缺水,夹河怕淹。民谣云:“夹河滩,夹河滩,蛤蟆尿泡也能淹。”夹河地势低平,一旦涨河决堤便成水乡泽国。为防水患,夹河人家总是把宅基垫得高出路面一人多,一旦水漫金山,旋即便为千岛之国。奇怪的是,二里头很少被淹。谁能想到,这片土地下面居然藏着一个惊世秘密——夏都斟 就在这里。
太学,在二里头村上溯5000米的洛河南岸。
这里是东汉太学所在地。汉质帝时,太学生已愈三万。晋武帝时,有记载曰:“天下鳞萃,远方慕训,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
太学门前,立有蔡邕隶书的46块熹平石经。曰:“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村北有块“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简称辟雍碑,书法、雕刻精美绝伦,被学者罗振玉称为“晋碑之冠”。
村外,还有灵台、明堂。
一个太学村,一座没有围墙的东汉文化博物馆。
前些年,毗邻洛阳的佃庄镇被划归洛阳市洛龙区。几年后,偃师撤市设区。
因地理形态的差异与南北交通的阻隔,夹河跟南坡、北岭的习俗有所不同,譬如婚丧嫁娶的宴席,南坡时兴“十三花”,即十三道菜一股脑儿端上,满满当当。夹河呢?则一次只上一道菜,不绝如缕。
翟镇、岳滩,地理上一衣带水,习俗上水乳交融。
夹河,咋能不提夏都斟 ?
据记载:“太康居斟 ,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桀失其国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所在,有“华夏第一王都”之誉。“最早的中国”,先后出土了中国乳钉纹铜爵和夏绿松石龙形器。
其实,二里头原在洛水之阳,后因洛河改道、北移,被夹河趁势揽入怀中,成为夹河无上的骄傲。众人赞曰:“二水如龙争护珠,千年中国得名初。”“数曲歌残两岸雨,一声棹破隔江风。”
夹河滩是由来已久的民间叫法,伊洛二河是行政区划的天然界线。其实就地貌特征而言,称伊洛川更为合适,伊洛河暴涨时淹没的地方均可称为滩。夹河滩乃伊洛川的主体,是漫长地质年代伊洛二河泛滥荡涤的杰作。
洛河与邙岭之间,就有一片狭长的滩地,既不属于夹河,也不属于北岭,只能划归伊洛川。按照中国古代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的学说,邙山之南洛水之北这片狭长的地带可谓“双阳”的风水宝地了,夏都斟 、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洛阳五大古城址无不在兹。
司马迁《史记·封神书》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左思《三都赋》)曰:“河洛为王者之里。”偃师,一县之邑,面积不足国土之万一,信史庶几与华夏等长,夏商双都,举世罕见,怀金抱玉,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