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北岭·夹河滩(一)

“三面墙,一面空,里边坐个女学童,有心进去说说话,墙外一人在偷听。”
这是个字谜,有趣吧。谜底,是“偃师”的“偃”。
洛京东隅,古邑存焉。夏都之,曰斟 ;商都之,曰西亳;武王剪商凯旋,于此筑城,“息偃戎师”,故名“偃师”。
为铭刻纪念这次天命变革,一个叫利的将军,用武王的赏赐制作了一件青铜簋,底部32字的铭文,记载了牧野之战的准确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3000年后,当年“王在阑师”的故地,矗立起一座巨大的利簋复制品,又名“武王征商簋”。
“阑师”者,偃师也,夏商故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周末,设偃师县。
偃师,地处洛阳盆地腹地。
伊洛盆地,四围皆山。南边万安山、嵩山和北边的邙山呈弧形围成椭圆,只在东西两端有两个缺口,那是伊河、洛河流进与流出的地方。
两山夹两川,两川夹一滩。据此,偃师地理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地貌:南坡,北岭,夹河滩。
南 坡
万安山,秦岭之余脉,东接嵩岳,西达伊阙,横亘百里,阻断南北,巍峨成洛阳盆地南缘的天然屏障。
南坡,泛指起伏绵延的丘陵、坡地、沟壑、平原。
广阔的地域,承载着诸多不曾风化的历史。
滑城河,偃师区府店镇一个古村落。春秋时,滑国都城就在这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公元前627年,秦军拥兵,偷袭郑国,郑商人弦高遇秦师于滑,以郑使者名义犒师,并派人告郑。秦师知郑有备,灭滑而还。”
弦高以其非凡的胆识和智慧挽救了郑国,可怜无辜的滑国做了替罪羊,小国寡民被洗劫一空,如诗如画的“滑城烟雨”黯然失色。
后来,滑国故地的缑山,一位王子又演绎了驾鹤升仙的神话。
滑国故城正北,嵩山、万安山群峰环拱的绿野阡陌间,一座小山,突兀而出。
说是小山,其实只是一座土丘,然而却独享一个名字——缑山。
历史上,缑山极负盛名。“缑山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饮鹤池。”《四渎记》称其为道教福地。
何以如此?因了两位神仙。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据说她曾在此修道,因她姓缑,故名缑氏山,后简称缑山。
另一位是天纵奇才却又天不假年的悲情王子。
王子晋乃周灵王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其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15岁便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有一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极力劝谏,被盛怒的灵王废为庶人。
晋未及三年而薨。天下皆惊。
孔子删批诗书至此,投笔浩叹:“惜夫,杀吾君也!”
时人不忍其死,于是有了刘向《列仙传》的神话。
晋随浮丘公修道于嵩山,某年七月七日,吹笙乘鹤,在缑山升仙。
河洛民间,丧事门楣“驾鹤西游”“驾鹤仙登”的横额典故即源于此。
东汉,蔡邕亲撰并书丹《王子乔碑》。
至唐,武则天夜宿缑氏永庆寺。是夜,月朗风清,南边是王子晋升仙的缑山,北边滹沱岭乃太子李弘的恭陵,武则天忧伤不已,挥笔题诗:“秋风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
月亮是尊佛,月光是一袭袈裟。缑山夜月(偃师八景之一),是王子晋悲悯的双眸。
后来,女皇再祭太子晋,用草书和她独创的飞白体,亲书两千余言的《升仙太子碑》。
缑山北去,你猜到了哪里?王子晋的外婆家,缑氏。
周灵王皇后姓缑,她出生的地方,便以其姓氏命名。
缑氏,千年古邑,出过多个名人。这里有西汉理财专家桑弘羊,大唐诗人宰相武元衡,“一人灭一国”的传奇英雄王玄策……最为妇孺皆知的,当属《西游记》里那位西天取经的唐僧。
唐僧,姓陈名祎,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人,我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和杜甫一起,成为偃师仅有的两位世界文化名人。
南坡地域辽阔,丘陵连绵的原野上蜿蜒着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沟壑,那是千百年来山洪暴发流水肆虐的杰作。南坡人依山就势,在这些沟壑崖壁上挖出各式各样的窑洞。没有沟坎崖头的平原地带,人们就向下挖,浅一点方便上下用来避暑的叫地窨,深一些并向两边掏洞用来贮藏红薯的叫地窖。窑洞、地窨、地窖,无不冬暖夏凉,是当地百姓最经济、环保的一种居住方式。
当然,依山就崖开窟造像的石窟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水泉石窟、禹宿谷堆石窟,那是专门用来供奉佛、圣的。
人不在了,穴地为墓,垒土为坟,入土为安是中原汉族沿袭了几千年的殡葬习俗。南坡土层深厚,墓穴通常深达丈许,地表水渗不下来,地下水泛不上去。纯净的黄土、规整的墓穴,葬在那里应该是舒适的。这让夹河滩人很羡慕,因为在夹河,挖不了这么深早成水井了,那就不是入土为安而是直入九泉了。
“圪嗷嗷,圪嗷嗷,娘炒麻籽谁知道?只知娘害哥,谁知害了我。”南坡有许多野生动物,但故事却不是野生的,大都有迹可循,这则《苦熬鸟》的民谣,就藏着一个发生在南坡的传说。
南坡地势高、土层厚、旱地多,当地人因地制宜种些耐旱的作物。夹河滩的蔬菜因水分充足总是水灵灵、脆生生,南坡的红薯因长在旱地而甘甜如饴。麦收时节,杏熟了,南坡人就把馋人的麦黄杏拿到夹河滩去卖。霜降过后,柿树上的鲜红柿子,成为那片原野最为诗意的点缀。那些柿子,软的漤成烘柿,硬的削皮做成柿饼,也可做成别有风味的柿子醋。烘柿、柿饼,是春节时人们摆放的果点。
恐怕鲜有人知,曹魏之前,这里,曾有一种享誉四海的特产——含消梨。
万安山中段有一关隘,因其形名大谷关(洛阳东汉八关之一,当年,永嘉之乱,靖康之耻,中原士族多从此出关,衣冠南渡),关内有村曰水泉村,水泉有祠曰濯龙祠、有潭曰濯龙潭,祠旁潭畔有树曰大谷梨。
那树,高大笔直,冠盖如伞;果子,脆嫩甜美,可含而化之,故名含消梨,冠于京师。《洛阳伽蓝记》载:“报德寺有含消梨,个重六斤,从树投地,尽化为水。”
海内仅此一树,时人珍之。
是时,东吴斩关羽,将其首级送至魏国。曹操识其用心,遂配以楠木葬于城南(一说今洛阳城南之关林镇,一说汉魏故城南之关庄村)。然夜静更深,曹必梦云长,乃命大将苏越造建始殿以祭之。
苏越伐濯龙祠畔含消梨树,斧入血出,斧出则愈合,掘其根依然,甚为惊异。曹操闻报,亲执剑而刺,血溅曹身。
可怜那棵含消梨树于岁月深处消失,只留下梨树沟、含消梨这些凝结着一段故事的名字。
曹操砍向含消梨树的利剑让我们震颤千年。他缔造了一个短命王朝,断绝了一道稀世美味。
万安山盛产一种青石,当年,宋七帝八陵所用的石料就出自这里。一些村子开山取石,加工成石佛、石狮、石碑、石匾等,成了远近闻名的石刻之乡。
青石,寻常之物,大谷关不远寇店镇五龙村的牡丹石,令人称奇。
地壳深处,一种沉睡了15亿年的黑色石头里竟错落有致地镶嵌着一朵朵白色或浅绿的花,形似牡丹,故名牡丹石。
花朵开在石头里?还是石头开出了花朵?南坡人别出心裁,把它加工成各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1992年,牡丹石被国家石材界和赏石界公认为世界奇石、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