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前古渡话东渡

站在山西万荣县庙前村的黄汾交汇处远眺,陕西韩城轮廓清晰可见,吕梁山脉连绵如浪。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出龙门后,河床陡然变宽,河水缓缓流动。
岁月蹉跎。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登陆的庙前古渡早已不复存在。如今,飞虹横架东西,禹门口铁路和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巍然屹立。
“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八路军三大主力师3万人,在高亢激昂的《救亡进行曲》中,从陕西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在庙前渡口上岸,途经万荣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在庙前古渡,我们看到了将军们的风采,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威武。40余天时间,400余条船,千余名船工手摇木桨,在黄河两岸穿梭往返,运输人民军队。这是黄河航运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奋勇前行的惊世之举。
八路军三大主力师选择在庙前古渡登陆,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与阎锡山建立统一战线,当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乃晋南大粮仓,为八路军东渡山西、北上抗日奠定了基础。二是庙前渡口与隔河相望的陕西芝川渡口之间的河道宽阔,加之水流平缓、地势平坦,有利于大部队顺利登陆。
庙前村是当年船工最集中的村。八路军先遣部队深入田间地头,一边帮他们干活,一边开展宣传动员。经过宣传教育,原先躲藏起来的船工陆续返回村里,并主动献出船只。不到几天时间,就有船工1000余人、船只400余艘加入到运送八路军渡河的船队中。
1937年8月30日,八路军先头部队115师和骑兵营东渡黄河,开启了伟大征程。当时,阴雨连绵,一向平静的河面波浪翻滚。艄公们紧握方向舵,一声吆喝,两边船工高声呼应,奋力摇桨。虽然河面只有5千米宽,但船是从西北朝东南斜行,渡河需要两三个小时。那些日子里,船工们在八路军抗日激情的鼓舞下,起早贪黑,换班吃饭,人停船不停,确保了部队安全、有序、按时渡过黄河。
9月15日,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人员冒雨渡河,任弼时、左权、邓小平等首长同在一条船上。
八路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官兵一致、爱民亲民的作风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军民情深的故事数不胜数。
住在老乡家里的八路军战士,一进院门就扫院、担水、做饭,与老乡拉家常。艄公贾存宝回忆说,在运送八路军渡河后,一位战士将随身携带的一把刻着“胜利红旗插遍全国,和平之声弥闻欧亚”的竹笛送给他。如今,这把竹笛保存在他的孙子家里。当地群众积极支援八路军,为部队提供了许多帮助,不少热血青年参军抗日。据记载,贺龙率领的120师离开这里时,增兵近千人。
部队上岸后,从后土祠秋风楼下的张仪古道经周王、上朝等村庄,到达县城。短暂休整后,继续北上,奔赴抗日前线,相继在平型关、雁门关和阳明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时光流逝,庙前古渡隐退在岁月的深处。黄河航运史上这一空前壮观的画面,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