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插上利津城

坐落在黄河三角洲顶端的利津县城,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它内控黄河,外锁海运,为历代关防重镇,乃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利津城是日军在渤海沿岸中段陆地上最大的一个战略据点。攻克利津城,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擒贼擒王 精心部署
1944年夏,我山东渤海军区攻势全面展开。
盘踞在利津城的伪华北绥靖军第八集团军第二十七团,是日军精心培训的伪军主力部队。日军特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竹田大尉和井田中尉分别担任教导官和指挥官。城内兵力两千有余,有盐窝、张许等9个据点。伪团长苏冀南自恃武器精良、防守森严,吹嘘利津城固若金汤。
8月初,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主持召开攻打利津城的作战会议。指出,抗日形势快速发展,敌伪预感末日来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我渤海军区主力虽只有千余人,但有人民支援,士气高昂,胜利指日可待。
作战计划很快拟出:围点打援,四面设伏,断其羽翼,围城攻坚。
断其羽翼 引蛇出洞
8月12日夜,我军潜入离侯王据点最近的村民家中。村民积极帮助我军凿洞架枪,做好战斗准备。
拂晓,我军展开政治攻势。汉奸队长翁某用枪逼着伪军抵抗,副队长刘某某有投诚意向。不久,刘某某瞅准机会,从背后将翁某击毙。
我军发起进攻,伪军连忙拉起吊桥。16岁的八路军战士李步云将拉吊桥的伪军击毙。侯王据点很快被拔掉。
张许据点位于黄河右岸东部。据点由南北两院、3座围寨、8个炮楼组成,外围设有深沟和铁丝网,驻扎伪军近500人。
8月13日凌晨,伪副团长庞洪兴带着援军赶来,遭到我军迎头痛击。夜晚,张许据点被攻克,伪军500余人被俘,庞洪兴被活捉。
增援盐窝据点的伪团长苏冀南半路遭我军痛击,率部逃至盐窝据点附近的北寨。傍晚,我军发起猛攻,苏冀南又率残部逃回县城。盐窝据点覆灭。
至此,张许、盐窝、宋家庄、侯王、单家寺、小街等据点相继被攻克。
英勇作战 收复利津
8月16日傍晚,杨国夫司令员率员进入利津城东关外黄河第一道堤坝左侧的一户农家。这是早已设好的前线指挥所。
利津城四座城门皆有“瓮城”,黑森森的城门洞,如虎口一般深不可测。
在夜色掩护下,爆破能手赵级三率两名战士携带炸药翻过第二道黄河堤坝,向城门靠拢。
门楼上有许多敌人。三人屏息凝神,耐心寻找机会。当他们发现敌人有所松懈时,便迅速冲向东门。
刚冲进门洞,敌人就发现了。顿时,枪声大作。我方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绿色信号弹次第升起,担任佯攻的部队在北门、南门打响战斗。
在安放炸药包时,一块弹片击中赵级三的左臂。他强忍疼痛,大喊一声“干!”三人一跃而起,冲向大门,将3包炸药并排靠在城门上。
三个人争着拉导火索。赵级三命令两名战士:“你俩快跑!”当两名战士接近堤坝时,赵级三拉开了火线。之后,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跳上堤坝。
轰隆一声,地动山摇。须臾间,我方突击人员杀上了城门楼,占领东门。
东门南侧城墙根下一户姓李的人家里,一位孕妇在巨雷般的爆炸声中产下一个男婴,取名“破城”。无独有偶,几天前盐窝据点碉堡被地雷掀翻时,一位农妇也产下一个男婴,取名“拉雷”。“拉雷”“破城”,成就一段佳话。
17日拂晓,东城楼上一面红旗迎风飘扬!
之后,我军调整作战部署:突击队猛攻西门及周边的碉堡,其余部队进攻伪县政府及文庙。下午2时,城内各处据点相继被攻克,苏冀南率残部逃入城西北角日军据点。
入夜,暴雨倾盆。龟缩在城西北角日军大院的残敌垂死挣扎。晚8时,敌人假递降书。我军识破其诈降阴谋,实施强攻。苏冀南率残部300余人缴械投降,日军指挥官井田中尉被击毙,竹田大尉被生擒。
8月18日凌晨,我军收复利津。
利津城战役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最早收复的县城之一。1944年8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载了鲁北我军收复利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