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黄河堤

在当今豫北平原上,蜿蜒着一道百里长堤,它发端于太行山下,东至长垣县,历史上为遏制大河北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道堤防就是刘大夏主持修筑的太行堤。
刘大夏临危受命
明代,永乐皇帝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遥遥相隔。当时,大部分物产来自南方,因此,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成为大明王朝赖以生存的经济大动脉。
弘治年间,黄河下游河道极为散乱,多支分流,决溢频繁。决口漫溢中,北流的一支严重影响到鲁西北的张秋运河。弘治一朝18年,发生水灾54次,是河患最为严重、漕运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公元1489年农历五月,黄河决于开封及封丘金龙口,洪水四散奔流,大溜冲决北岸,冲入张秋运河,漕运受阻中断。
水患导致南北运输大动脉中断,漕舟阻绝,严重危及大明王朝的政治稳定。因此,解张秋水患、保证漕运是当时治河最为迫切的任务。
朝廷速派户部侍郎白昂前往治河。白昂经过详细查勘后,调集25万军民,开展疏浚、修堤、堵口工作,大干一年多,在黄河北岸沿原武、阳武、祥符、封丘、兰阳、仪封、考城7县修筑长堤,之后,才使水患稍宁。然而,张秋水患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治理成效仅仅维持了一个年头。公元1492年,黄河又在祥符孙家口、杨家口、车船口和兰阳铜瓦厢等处决口,滔滔黄流再次冲毁运道,漫淹多地。于是,明孝宗再命工部侍郎陈政主导黄河治理。陈政调集民夫15万人治河,但是不久,陈政心力交瘁,卒于任上。
公元1493年冬末,黄河春汛在即,河患愈演愈烈,堵口陷入胶着状态。明孝宗急召廷议,问:“朕决心对黄河下游进行大规模治理,哪位爱卿能担重任?”群臣面面相觑,无人答话。明孝宗十分气恼,命令群臣推荐人才。吏部尚书王恕推荐了几位贤臣,出生于湖南华容县的刘大夏被朝臣一致认为“才识最优,可当是任”。于是,明孝宗下诏升刘大夏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负责治理张秋水患,并在诏书中明示当务之急要先通漕运,恢复粮运通行。
诏书到时,年近六旬的刘大夏正在浙江追查流失的赈灾钱粮。他自知责无旁贷,于是星夜启程,挑起了治理黄河这副千斤重担。
堵复张秋决口
刘大夏一到任,便会同河南巡抚、山东巡抚、都布按三司、府州县官员和河官,亲查河患。他们从张秋溃决之处起,西至河南广武山,北至临清卫河沿线,逐一考察地形、洪水痕迹、水势及受灾情况;虚心听取当地官员、水利专家及普通百姓的意见,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以《议疏黄河筑决口状》上奏朝廷,提出阻河北流、分水入淮的治河思路,计划分“通运、疏河、堵口、筑堤”四步走。
刘大夏的治理方案得到了明孝宗的大力支持。正当刘大夏按御批方案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时,河南、山东连降特大暴雨,河水暴涨。洪水来势汹汹,冲出金龙口,冲决黄陵岗,冲垮张秋东堤200多米。洪水向东北方向奔流,汇入汶水,夺大清河入海。一时间,黄水茫茫,运道淤涸,漕舟阻绝。
漕运中断数月,当时京师存粮仅剩几十万石,形势十分紧迫。刘大夏果断组织10多万军民在张秋决口西岸开挖月河,将运河上下连通,漕运燃眉之急得到暂时缓解。
接下来,为便于堵口,刘大夏组织人员疏浚下游河道。先是挑浚仪封黄陵岗南贾鲁旧河20余千米,由曹县东出徐州,以杀北流黄河的水势。接着挑浚孙家口,另开新河35余千米导河南行,由中牟、颍川入淮河,并疏浚祥符四府营淤河,从陈留至商丘分为两支,一支经宿迁小河口,一支经亳县涡河汇入淮河,基本上完成了引导黄河南流入淮河的任务,使北流河势大减,便于堵口治运。
但是,由于张秋决口时间长,口门特别宽,堵口工程十分艰巨。在筑坝堵口时,经常是刚刚将决口堵上,随即就被水流冲开。数次堵决失败之后,许多参与堵口的民众失去了信心。一时间,朝野各种非议纷至沓来。有的说刘大夏的治河方案根本不可行;有的说漕运已无良策可救,当速速恢复海运;还有人攻击刘大夏只会媚上,没有实干之才。但是,刘大夏不受各种言论的影响。他力排众议,坚持河道可治、运道可复,并潜心研究堵口技术。他借鉴元末贾鲁的沉船堵塞法,在张秋东西两岸分别筑造高高的石台,用铁索贯穿使两岸相连。同时,将多条大船串联并装满土石,在决口处让大船沉入水底,再压上大埽。刚开始时,激流将土石冲刷殆尽。但他们并不气馁,随决随筑,最终堵塞了决口,又在其上筑以石堤。
山东张秋运河遗存
刘大夏受命治理张秋水患一年多来,一直在一线奔波操劳,披星戴月,居无定所。通运、疏河、堵口,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虽然经历波折,但无碍大势。堵口大功告成,明孝宗闻报大喜,即刻派钦差前往工地慰劳,赐玺书褒奖刘大夏,并御赐将“张秋镇”改名为“安平镇”,以资纪念。同时,建真武龙王庙以祭祀。
修筑太行堤
公元1495年正月,朝廷对于刘大夏“筑黄陵岗”等提议予以批复。明代治河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堵筑和堤防建设启动。
刘大夏先是将工程重点转移到河南境内,陆续堵筑了黄陵岗、金龙口等7处堤防,从而使北流基本断绝,河水复归兰阳、考城一带故道,分流入淮注海。
堵住所有决口后,刘大夏一鼓作气,在北岸修筑了两道堤防。
一道长堤,西起今延津境内的胙城,经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抵虞城,共180千米。这一长堤,即本文开篇所说太行堤,成为黄河北岸堤防的第二道防线。另一道新堤,自于家店,经过铜瓦厢、东桥,抵达小宋集,共80千米。两道堤防前后策应、相辅相成。此后,又组织人员在河东修筑了坚固的减水石坝。发生洪水时,水从减水坝上溢流他处,起到减灾、防险、利漕运的作用。
后世对太行堤非常重视,多次培修巩固,并加以延长。
今日长垣境内太行堤
刘大夏兢兢业业治河3年,肆虐河南、山东、南北两直隶数十年的水患得以平息,漕运通畅。明孝宗十分欣慰,升刘大夏为左副都御史,不久,改任户部右侍郎、左侍郎。一时间,刘大夏在朝中风头无两,明孝宗遇大小事都要找他商议。
弘治朝君厚臣贤,国力蒸蒸日上,四野清平,史称“弘治中兴”。
公元1505年,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次年改年号“正德”。武宗与他那励精图治的父亲恰好相反,他虽不失聪明,但心思全用在玩乐上,宠信宦官,对朝政大事不管不问。刘大夏再三上书抨击宦官专权,均遭到明武宗的“冷处理”。无奈之下,公元1506年春,刘大夏上奏章请求辞官回乡,获得批准后回到了故乡湖南华容县。
然而,以刘瑾为首的宦官没有放过他。公元1508年,刘瑾捏造罪名,将年已72岁的刘大夏投入监狱,并欲置他于死地。幸亏屠墉力救和李东阳婉解,他才得以免除死罪,被发配到数千里之外的甘肃酒泉戍边。戍边期间,刘大夏除忍受恶劣环境之外,还要提防刘瑾暗算迫害,可谓历尽艰险。两年后,刘瑾因谋逆事发被诛,刘大夏才获赦回到华容县。其后一直在家劳作,直至终老。
刘大夏一生为官42年,治理黄河以利国计民生,修筑180千米太行堤阻河北流,张秋运河获得安宁。
刘大夏所筑太行堤,历经多次补残修固,与长垣大堤相连,成为临黄大堤的一部分,守卫着天然文岩渠和黄河的安澜。
刘大夏文化园
选自《黄河故事·治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