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黄河水运

黄河水运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鸿沟,是有记载的黄河流域最早的人工运河。
《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为了向东扩张,成就霸业,决定将魏国的政治中心由安邑迁往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附近。当时,为了利用天然河流湖泊,发展水上航运,魏惠王对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的圃田泽进行整修,使之成为巨大湖泊。接着,他们凿沟修渠,自今河南原阳一带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进入圃田泽,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城北,绕城趋南,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此后20多年间,魏国继续向东南开凿,使鸿沟水系不断拓展,最终经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汇入淮河。由于鸿沟以黄河为水源,以圃田泽为天然调节水库,因此,航运用水得到保证。鸿沟的开凿连通了黄河、济水、濮水、泗水、菏泽、颍河、汝河、涡河等多条河道与湖泊,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诸水连通,交织成网,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水运交通体系。
鸿沟水系交通网形成后,魏国的舟船从大梁出发可以直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国,有力促进了魏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凭借这一巨大的交通优势,魏国都城大梁在短短几十年间,一跃成为经济发达、富甲北方的商业大都市。以黄河为水源的鸿沟水系的形成,促进了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作为先秦时期人工运河的典型代表,鸿沟水系为此后秦汉两代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并对后世运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修先秦运河,并开凿灵渠,连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将运河航运拓展到岭南地区。从此,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的一大发展。
秦亡之后,楚汉相争,汉军逐渐取得战争优势。项羽在进退两难之际,以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为人质,胁迫汉军签订和约,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属汉,鸿沟以东属楚。刘邦以缓兵之计暂时答应项羽议和。
西汉建都长安,这时的水运大多用来运输粮食,故称“漕运”。有记载:“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水运的规模与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针对渭水流浅沙多、河道曲折、船行不便等不利因素,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卒数十万开凿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引渭水东流,经今西安、临潼、渭南,至华阴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据记载,漕渠全长150余千米,岁运400万石以上。在黄河下游,西汉时期人们重整了鸿沟水系。
但是,东汉末年,由于黄河发生剧烈变化,河道大幅度向南摆动,造成黄河、济水、汴渠乱流的局面,黄河不断南侵,航道淤塞,漕运中止,田园庐舍皆被吞没。
公元48年,为解决都城洛阳供水并发展漕运,朝廷组织人员在洛阳城西开渠引洛河水一支绕城而东,接纳谷水、瀍河,至偃师复注洛河以通漕运,时称“阳渠”。这条渠道的开通,使山东漕船由黄河、济水、阳渠,最终抵达洛阳,为东汉王朝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69年,汉明帝刘庄命水利专家王景主持对黄河与汴渠进行治理。王景吸收“贾让三策”的合理部分,结合实际修复荥阳以下黄河大堤,整治汴渠河道,自今开封附近的浚仪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新建引黄闸门,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该渠当时称“浚仪渠”。经过大规模整治,此后,黄河下游历经约800年安流,没有发生大的洪水灾害。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河南荥阳黄河孤柏嘴 资料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运河多为军事割据的产物,因此,水路军运较为突出。这一时期,人们整治了黄河下游险要河段,黄河漕运在汉代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曹操当政时期,先后在黄河流域开凿了白沟、睢阳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运河。公元202年,曹操主持修治了睢阳渠。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道。浚仪以下,东至睢阳即今河南商丘附近,疏浚拓宽睢水河床。睢阳渠修治后,漕粮有济,为曹军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213年,曹操为改善其封地邺都的漕粮和交通条件,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开凿了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大大增加了水量,漕船可经漳水溯流而上直驶邺城。一系列水运渠系的落成,为曹操扫平群雄、统一北方铺平了道路。
曹魏代汉,曹操次子曹丕迁都洛阳。为便利交通,陆续在黄淮之间改造开凿了讨虏渠、贾侯渠、白马渠、广济渠、淮阳渠、百尺渠等水道,更加密切了黄河、淮河等水系的联系。从此,“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诸多运河的开凿,推动了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促成了此后淮河水系的形成。
三国归晋后,司马政权对京都洛阳附近的航运十分重视。为改善京都洛阳和关中水路运道,曾两次组织人力,克服艰难险阻,在陕州整治了黄河三门峡险滩,疏通运道,并设想了“凿陕南山,决河,东注洛以通运漕”的开河工程,使来往于京都和关中的船只避开三门天险。
西晋灭亡后,大批中原人士逃往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公元369年,桓温率军北伐前燕,正值大旱之年,菏水、济水断流,命军士开渠150余千米,南接菏水,北通巨野泽,引汶河水入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江淮船舶可自济水入黄河,西去陕洛。公元383年,苻坚率80万大军攻打东晋。两军会战于淝水之滨,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可见当时黄河水运规模之大。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对漕运事业也很重视。特别是北魏迁都洛阳后,为了经略江淮,保持东南航运,整治修建了汴、蔡二渠,修建了八所漕运中转站,并尝试在黄河中游龙门峡谷疏浚河道,以利通漕。虽然受当时社会和技术条件所限,此举未能成功,但千年前,人们勇于在凶险的黄河中游峡谷挑战激流、开辟航道,十分可贵。
黄河中游峡谷 资料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大河两岸修建了一系列人工运渠,提高了驾驭河流、开发漕运的能力,为后代更大规模开发黄河航运打下了基础。
(选自《黄河故事·治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