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和文化的大河中徜徉
——读《河南黄河故事·郑州卷》
在历史和文化的大河中徜徉——读《河南黄河故事·郑州卷》

农历己亥年金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5年多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黄河文化繁荣空前,硕果累累:一卷卷有温度、有厚度、有分量的“黄河故事”书陆续付梓,社会反响热烈。近期推出的《河南黄河故事·郑州卷》即是其中之一。
郑州,地处嵩山东麓、黄河之滨,居中华腹地,列八大古都,史称“天地之中”。桃花峪地处黄河冲积扇扇钮位置,黄河中下游从此分界。黄河进入郑州段,河道宽浅,沙淤堤加。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这里是大河滋养人类的沃土,见证了人类与黄河从抗争到共生共荣的漫长历史。也谱写了动人的“黄河故事”。
由郑州河务局编写的《河南黄河故事·郑州卷》,是河南河务局组织编写的河南黄河故事系列丛书之一册,许是最受关注的一卷。悠久的文明史、厚重的黄河文化、突出的治黄地位,古都、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和治黄首脑机构所在地的多重加持,可以讲的黄河故事太多、太繁、太难。如何化繁为简、条理分明、深入浅出,极大地考验作者的功力。该书通过巧妙布局,一分为六,环环相扣,犹如水银泻地,酣畅淋漓。
郑州人最早的家在哪里?织机洞考古解开了谜底,早在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荥阳就有古人类生产和生活;大河村遗址的发掘,让我们初窥祖先从洞穴、半地穴到平地建房的质跃;双槐树遗址,则撩开了5300年前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中华文明的主根在此显现;20多年前,“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考古揭示,商汤在郑亳筑城建都,郑州赢得早期商都之名。“文明溯源”让华人透过曙光,找到了遥远的前世和自信。
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凭借其农耕经济优势、多朝代的建都历史及文化整合能力,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郑州地处中原,是黄河水上交通的枢纽,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魏国鸿沟水系的开凿,沟通了黄淮水系,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影响深远;隋炀帝为成就“大业”,修建通济渠,自荥阳引河通淮,沟通了黄、淮、江三大水系;汴渠因泥沙淤积,水患不断。宋用臣在广武山北麓河滩地开辟一条渠道,引洛入汴,汴河获得新生。黄河郑州段水患频发,元代的贾鲁常被人提及,并非因他在黄河治理与堵口上的功绩,而是源于贾鲁河,那条经他拓宽整修的汴河河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参观的黄河博物馆,其镇馆之宝“郑工合龙碑”,静静诉说着清代最大的一次堵口事件。读“治水春秋”,感悟这条大河承载之重。
“河畔物语”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黄河岸边重要传说及历史事件。伏羲据河图演八卦,大禹依洛书治水;邙山脚下,炎黄二帝对天盟誓,成为华夏族团的核心。大禹平息水患建立夏王朝,而孙子太康沉湎游乐,导致失国,5个弟弟隐身于现巩义五龙村,创作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的“五子之歌”;郑庄公雄才大略,成为春秋霸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荥阳战败,义军从此一蹶不振;荥阳成皋之战,成为楚汉之争的转折点;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得以统一北方;隋末瓦岗义军突袭兴洛仓,开仓放粮,队伍迅速壮大,一度成为最强的军队;一代天骄李世民奇兵突袭,虎牢关“一战擒两王(窦建德、王世充)”。这里有充满神话故事的商代遗址箜篌城,残存的早于秦长城的魏韩长城遗址,嵩山北麓伊洛河南岸安葬的7位北宋皇帝。黄河岸边还建有大王庙和将军庙,祈求神灵庇佑,水患平息。
在这个说“中”的地方,曾涌现无数名人骚客,留下的文化遗产不可胜数。主张“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在圃田有许多遗存;生于中牟潘家庄,以貌美闻名的潘安,还是两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一代“诗圣”杜甫,其家乡巩义也被打造为河南文化的一张耀眼名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刘禹锡,“家本荥上,占籍洛阳”,死后葬在荥阳檀山原;“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康百万庄园,背倚邙山,北近黄河,一匾“留余”传天下;从庄园顺伊洛河而下,就是豫剧大师常香玉出生的地方。在“文化荟萃”中,我们还能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新郑黄帝故里拜祖祭奠、少林功夫、苌家拳、澄泥砚、郑州烩面制作技艺、红烧黄河大鲤鱼等,其中,黄河号子中的船工号子和打硪号子,在郑州治河史上尤为盛行。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的《行路难》生动描写了黄河之险。自20世纪初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建成,黄河郑州段至少飞架10座桥梁,天堑早已变通途。在这片热土,“花园口掘堤”是极为惨烈的重大历史事件,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人民治理黄河成就的重要展示窗口。邙山下毛主席发出的号召,一直激励着建设者不断探索。花园口水利枢纽的兴与废,也折射出黄河的复杂与难治,但是郑州黄河人并没有停下奋进的脚步。“往事回首”中,部分治黄当事人生动回顾了1977年和1988年中牟黄河抢险、1990年邙金黄河抢险、“96·8”抗洪抢险、百里查河、“7·20”救助巩义黄河基层班组及志书编纂等人民治黄的峥嵘岁月。
坚固的黄河大堤被称为“水上长城”,是保护下游黎民百姓的生命线。“河防今古”一望千年,深入探究“天地之中”之郑州堤防的前世今生,逐一述说赵沟、裴峪、神堤、金沟、桃花峪、九堡控导工程等背后的故事,讲述南裹头、花园口、马渡险工的过往沧桑……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途中,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前人经验中汲取智慧,增强文化自信。阅读《河南黄河故事·郑州卷》,徜徉在历史和文化的大河中,带给人的既有沉思与震撼,亦有享受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