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德昂洒智
——黄河源三题之三

德昂洒智——黄河源三题之三

【字体:      】     打印      2025-06-26 16:58      来源: 黄河网  

吉曲河与黄河交汇处,滋养了一个古老的藏族部落——德昂部落。

早时,果洛三部落之一的阿什姜贡麻仓头人丹增的儿子阿什姜尕日麻,在德昂湖边修筑碉房居住,取名“德昂仓”。后来,尕日麻妾的次子才让东珠,在黄河渡口修筑碉房居住,称为“德昂热布卡达哇”,即住渡口的德昂仓。现在的德昂寺,就是德昂部落修筑的寺院。

“阿昂尖措将特制的竹笔在浸满墨汁的刷子上轻轻一润,一个个清隽的藏文字母便从笔尖流出,整齐流畅,仿佛印刷一般。”这是德昂寺一门传承200余年的藏族书法艺术“德昂洒智”。“德昂”是地名,“洒”是这种书法体创始人洒安旦增名字中的首字,“智”是藏文书法的含义。地处青藏高原的藏族百姓,为每个美好事物的起源都赋予了神话般的意境,德昂洒智也不例外。相传,在8世纪吐蕃赤松德赞时期,有一位博学的藏族大师名叫白如扎纳,他奉命前往康巴弘扬佛法,到达德昂时,被奔流不息的黄河以及麦多唐贡玛峡的雄壮巍峨吸引,于是将手中的神笔抛向了空中。白如扎纳希望后世有人得到这支笔,将书法传承下去。这样,德昂就有了书法的缘起。到18世纪,名叫洒安旦增的书法家,成为第一位“捡到”白如扎纳神笔的人。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派,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德昂洒智书法。

我看过第七代传承人查·巴智老人书写德昂洒智时的照片。他坐在草地上,左臂压着黝黑垫板上的纸张,手心攥着小小的墨盒,右手握着尖尖的竹笔,目光专注,聚精会神地盯着纸面。透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想象,查·巴智老人用竹笔轻轻蘸着墨汁,在沙沙声响中,一排排遒劲圆润、清隽雅逸的藏文跃然纸上,整整齐齐,宛如刻板印刷的一样。

这是力量和坚守的书写,也是文化与思想的书写。一支竹笔,就像一把刀,将虔诚与膜拜雕刻在纸上,熠熠生辉着草原的文明。在黄河源,这宛如雕版印刷隽秀的文字,被永远定格在经卷和史册之中。

在曲格寺,我第一次看到写藏文书法的笔。喇嘛丹巴尖错的笔筒里,装着数根大小各异,用竹子制成的笔,一头扁平,一头削尖。丹巴尖错告诉我,扁平的一头用来写字,削尖的一头用来搅拌墨盒。这些竹笔,都是书者自己用野生竹子,根据书写需要手工制成。为了使竹笔变得光滑,甚至要涂上牦牛骨髓或新鲜的酥油。

写德昂洒智的纸,也十分考究。在退化的草原上,让人厌恶的狼毒花,它的根却成了制作藏纸的原材料。用狼毒花根制作的纸张有毒,不会遭受虫蛀鼠咬,而且纸张异常结实柔韧。很多藏文典籍能够保存千年之久,大致也是这个原因。似乎,在青藏高原,文明的载体被寄予草原荒漠一种灾难性的警示植物,着实令人意外。狼毒花,能够在生死的边界怒放,而写上藏文书法的纸,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笔墨纸砚”是中原书法的文房四宝。写德昂洒智的墨,由书写者自己手工制作。将松脂燃烧后的烟垢,采集后研磨,加上麝香与冰片,形成独特的藏墨。这样制作的墨,经久耐用,永不褪色。所以,查·巴智老人笔端流淌出来的文字,带着清新的香味,也带着浓浓的油墨味。

德昂洒智——发源于黄河源的古老艺术,依然熠熠生辉。


作者: 扶小凤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