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九堡看黄河

假日,想去六堡村看望三姨,因为要经过九堡,就想再看看黄河。
新建的“九堡驿”,就在“中牟县黄河抗洪抢险前线指挥部”隔堤对面的小广场。广场正面矗立着一座巨型雕塑,前方是一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字。从广场东侧的标识牌可知,这里属于黄河“九堡控导工程”区域。广场北侧下沿便是滔滔黄河;向东北方望去,百余米外便是雄伟的官渡黄河大桥,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下浪涛滚滚。不得不说,这里是观赏黄河与黄河桥的绝佳位置。算起来,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此看黄河了。
与妻子沿广场步行至河岸,凭栏细细观望,激流卷着旋涡,冲刷着滩岸。河中是大片沙渚,有黑白点似在移动。妻子问那是什么,我说白色的是天鹅,黑色的应是大雁。妻子将信将疑,我提议打开手机相机拉近焦距查看。只见远处沙渚上的鸟突然飞起,盘旋后落下,仿佛为验证我的话。妻子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笑言:“因为我对这里太熟悉了。”
35年前,年轻的我来到东漳法庭工作,3年多时间,足迹踏遍了包括九堡村在内的辖区诸多村庄,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逸事等十分熟悉。15年前,九堡村成为我扶贫工作的联系点,我在此蹲点一年,对这里的一切有了更深的了解。
九堡之名源于明清防汛房舍“堡”(当地方言读“běnr”),自清代便是黄河险工段。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九堡一带因暴雨大堤溃决,酿成近代黄河最大水患,清廷耗时两年、花巨资才完成堵口,史称“九堡大工”。此后留下的“九堡潭”曾是村民捕鱼谋生之所,直至引黄淤灌工程将其淤平为良田,九堡村也成为中牟首批富裕村,2023年入选“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村”。
如今的九堡村已形成黄河打硪号子、故道、大桥、渔村、民俗节事“五位一体”的文化体系,成为郑州周边文旅热点。村内四合院整齐排列,花木扶疏,尽显乡村振兴成果。
历史上,九堡因治河事务吸引文人驻足。乾隆年间杨桥决口后,皇帝亲题的石碑现存于黄河博物馆;26岁的浙江才子沈叔埏曾在九堡行馆留下多首诗作,其《初至中牟九堡行馆》与冬日题壁组诗,既绘麦秀槿花之景,又抒“四海无家”之慨,成为九堡文化的珍贵注脚。
前年与作家朋友赵瑜“行走黄河”时,我们特意在九堡停留,观坝头浪涛、听渔民故事、访当地乡贤,感受黄河风情。这情景,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