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别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这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说起了苏东坡,我就想到了河南郏县的三苏园。
苏轼,于景祐三年(1037年)出生于眉州(四川眉山),他的一生跌宕起伏,18岁娶妻,21岁赴汴京(河南开封)赶考,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9岁幼子夭折,58岁第二任妻子去世,60岁红颜知己王朝云病故。回溯至1056年的那个春天,春光明媚,山花烂漫,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从四川眉山出发,在崤函古道上穿行,由陕西进入河南地界,父子三人无心欣赏沿途风光,一路艰难跋涉。没有车辚辚的壮观,也没有马萧萧的场面,只有一辆普通的驴车穿梭在崇山峻岭间。就是靠着这辆驴车,父子三人赶到了京城开封。
次年,刚成年的苏轼和苏辙同榜进士,一举中魁,名噪京师,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其才华赞赏有加,可能这位慧眼识人的伯乐也未曾料到,苏家父子三人后来和他一起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人有祸福旦夕,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当他们父子三人踌躇满志之际,眉山却传来苏洵妻子病逝的噩耗,三苏不得不离京返蜀奔丧。遵照古制,苏氏兄弟需在眉山老家为母守孝三年。1059年,守丧期满,三苏决定重返汴京。
中原大地,从来不缺少栖居的诗意。从当年的汴京科考中举,到和兄弟淮阳相见,再到魂归的郏县青山,苏轼的河南轨迹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从嘉佑元年(1056年)的许昌,到嘉祐五年(1060年)的叶县,嘉佑六年(1061年)的再次过道渑池,1070年的淮阳,元丰五年(1082年)的宝丰,元丰七年(1084年)年的汝州,元祐三年(1088年)年的辉县,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2年)归葬郏县。一路故事一路诗,一路行走一路留,终于在这一刻落幕。
1056年春,初抵汴京的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寄宿在太平兴国寺为羁旅的人提供的浴室院潜心备考。1060年,苏轼丁母忧期满,三苏回到开封,居住在怀远驿,兄弟二人准备制科考试,日夜苦读。从此便有了世上的“夜雨对床”的约定。
1088年,苏轼在大相国寺提笔写下《碣石庵戏赠湛庵主》,把苏轼的内心情感世界流露,他虽身在朝廷,心里依然向往山水。
1060年,三苏服丧期满返回京城,途径许州(今许昌),受到范仲淹儿子范纯仁的接待,在此苏轼写下了《许州西湖》一诗。
1061年,苏轼赶赴陕西凤翔府时,再经渑池,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诗篇《和子由渑池怀古》,千古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便由此诞生。
1070年,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受张方平推荐任陈州教授,他修筑“苏亭莲舫”读书台,培育人才,留下了《宛丘二咏》等诗作。1071年,苏轼赶赴杭州途经陈州,兄弟二人泛舟柳湖,月下畅饮,留下一段佳话。
1084年,苏轼被贬至汝州任团练副使,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文章,其中就包括名篇《石钟山记》。1088年,苏轼受共城柳县令邀请,游览了辉县苏门山、百泉湖、题写了“苏门山涌金亭”碑名。留下了“眉山苏轼”墨宝。
早在1056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首次出川赶赴汴京参加科举考试,就途经郏县西莲花山,因山形似家乡的峨眉山,苏轼亲切地称其为“小峨眉山”,并登山欣赏风景。绍圣元年(1094年),苏辙被贬为汝州军州事,苏轼绕道汝州探望,兄弟二人再次登上莲花山,苏轼触景生情,想起了家乡的峨眉山,感慨自己的一生坎坷经历,于是对弟弟苏辙说:“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处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铭。”由此,苏轼把自己的一生归宿落地交付自己的弟弟苏辙来完成。
苏轼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次年其子苏过遵照他的遗愿,将苏轼的灵柩运至郏县小峨眉山下安葬,从此三苏坟由此诞生。苏轼一生七次踏足河南,钟长眠异乡,“青山一发是中原”便是苏轼故园之思。
郏县县城西北的中顶莲花山位于嵩山余脉,站在这里眺望,郏县小城就若隐若现矗立在天边。我迈开脚步,沐浴着一路芬芳,近了,到了,就这样带着膜拜的心情踏进三苏园内,园内几百株老柏树巍峨挺拔,红石牌坊、飨堂、三苏墓、六公子墓以及东坡碑林等遗迹错落其中。走进这里,青翠的树叶点缀着绿荫步道,像一卷未经装裱的长卷字画,那被岁月洗礼的时间轴里,苏轼的竹仗似在叩打岭南的瘴气;苏辙的驴蹄仍在陈蔡古道上踏行;而苏洵的轻咳,永远回荡在《六国论》的某个篇章之中。三苏园已静立千年,青砖灰瓦间,苏洵父子的生平如长卷舒展,与游人的目光撞个满怀。苏辙与苏轼的坟茔分列在苏洵衣冠冢两侧,咫尺之距,却隔着六十载光阴的沉淀。那些昔日汴京的水、黄州的赋词、儋州的月、惠州的荔枝,连同“东坡”二字浸透的烟火气,终在黄土下凝成永恒。
穿过青石牌坊,斑驳的光影被古柏树遮挡,落在三苏园坟茔的石碑上。牌坊投下的阴影里,隐约传来汴梁赶考的驴铃、黄州夜雨的竹杖声。而今的访客踏着青灰砖道,带着敬仰,带着虔诚,带着敬畏,步履放得极轻,怕惊扰了沉睡千年的文魂——那些在碑文中起伏的平仄,在楹联间游走的墨香,皆是叩问历史的暗语。
20世纪60年代初,三苏园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记述着苏轼的中原足迹,涵盖了河南省十四地市二十四县。他在留下传世名篇的同时,也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超脱鼓舞着后世之人。他的一生,从行走中来,到行走中卒,从四川眉州出乡关后,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洒脱;也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潸然孤幽;亦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深思哀;以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壮志。弯弓射天狼的豪气、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缱绻,最终都化作“诗酒趁年华”的豁然一笑——那笑纹里,藏着中国人的恬淡豁达。
时光穿越了千年,隐藏在柏树繁茂树冠上的四声杜鹃发出清脆动听的鸣唱,伴随着三苏园的每一个黎明和夜晚,每一声“不如归去”都叩在游子心尖,不知不觉已有近千年光阴。我仿佛看见了与君世世为兄弟,便结人间为了因。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文脉不绝,生生不息,在这岁月的时光长河中,也知堆案文书满,未暇开轩研墨中,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从此便是阴阳两隔,一别两乡。
是啊,青山一发是中原,这句诗无声地诉说着苏轼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短短的这一句,表达了对河南的热爱,无以言表。
下了台阶,离开三苏园的时候,北望莲花山余脉,南瞰湍流的汝河水。山风忽起,裹挟着《大江东去》的残韵掠过耳际,惊起满园栖鸟。回望处,三苏坟茔沐在斜阳里,如三枚青玉印章,钤印在中原大地的诗笺之上。
青山风起,青山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