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堤防何时有

黄河堤防是千百年来人类与河流相互博弈、相互适应、相依相傍的产物。它见证了万里长河的盈枯轮回、中华民族的发轫成长、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承载着人河相处的时光记忆,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黄河堤防是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黄河堤防的萌生
《国语》曰:“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 薮,不防川,不窦泽。”意思是古代圣王非常注重维持自然原有面貌。农耕时代以前,黄河流域人口较为稀少,人们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食物来源于山林川泽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迁徙频繁,人类无能力也无需求去改变自然状况。进入农耕社会后,人口增加,村落出现,谷物桑麻成为衣食之源。此时,人类对河流的态度也随之改变,防止洪水侵袭成为生存必需。可以说,黄河堤防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找寻黄河堤防的最初形态,还要回溯至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先民们逐水草而居,为防御洪水淹没居所,在共工率领下,用土石修筑简单的土石堤埂,保护耕地和狭小的居住区域。这种方式尽管简单,但在原始先民们的眼中却是了不起的。共工赢得拥戴并延及后世,他的家族成了治水世家。鲧治水时,筑城技术已相对成熟。鲧将用于筑城的材料和技术用于筑堤,使堤防的修筑更趋规范。传说,鲧曾用“息壤”来修堤筑坝。“息壤”是一种遇水膨胀的料物。这种材料,吸水后易挖、易夯,而脱水变干后却坚硬如铁,所谓“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糟”,是筑城的好材料,但用来筑堤就不行了。失去水分的“息壤”容易产生大量收缩裂缝,而遇到洪水,不仅漏水,而且土体吸水膨胀,不均匀的膨胀力将会造成堤坡崩塌。这或许是鲧治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生产力和人力资源条件,难以支撑大规模修筑黄河堤防,因此,无论共工还是鲧,修建的应是田园围堤,而不是约束河流活动区域的黄河大堤。这时的黄河堤防,还处在萌生阶段。
《国语·周语上》中有一段关于西周厉王时期社会情况的描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这段话本意是批评统治者压制言论,却也透露了当时的河防状况。无堤防则无溃决之说,所以这句话中的“溃”应是水工意义上的堤防溃决,表明最迟在西周时期大堤就已经矗立在黄河岸边了。
诸侯盟约“无曲防”
时间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无力掌控大局,诸侯群雄并起,他们在同黄河洪水抗争的过程中,堆土成堤,以堤挡水。黄河下游的堤防已具相当规模,黄河逐步告别了自然泛滥、肆意漫流的洪荒时代。
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内筑堤,多从本方利益出发而不顾左右,甚至筑堤壅水攻击敌方,引发难以调和的水事矛盾。一向重视治水的齐桓公忍不住了,这位胸怀大志、图谋霸业的王者认为:各自为战终非长久之计,修治黄河得有统一的章法。
公元前656年,以修筑黄河堤防为重要议题的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会盟重磅登场。
这一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联军攻伐楚国,驻扎楚国边界陉山。齐、楚本相距遥遥,势力范围风马牛不相及,但楚国屡次侵犯中原地区的宋、郑两诸侯国,堵塞河流、毁坏沿河城池。 宋、郑两国无力对抗,便向齐桓公求助。齐国以楚国不尊周王室为由攻伐。
楚国大夫屈完奉楚成王之命求见齐桓公,表明楚成王已知失礼于周天子,深有悔意。经过双方沟通,决定和谈。齐桓公以武力作后盾,不战而屈人之兵,与楚国订召陵之盟。盟约共有四项,“毋曲堤”是其中一项,商定诸国不要相互挑流修堤,对当时各国以邻为壑、在两岸兴建不合理堤防的行为进行了约束。
河南民权葵丘会盟台遗址 资料图片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商谈诸侯各国共同遵守的重大事项,其中就有治河大计。葵丘会盟重申了“无曲防”的规定, 同时还提出“无遏籴”,要求各国不乱筑堤防,不乱修水工程,不使邻国遭受水灾;互相救济灾荒,在灾荒年代不禁止粮食流通。
秦军决堤淹大梁
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铁器被广泛使用,大型水利工程相继修建,“曲防”问题更加突出。
这时,穿越韩、魏、齐、赵的黄河两岸已建成百里长堤。在水量多的年份,诸侯国使用“曲防”手段,将洪水引向邻方,以邻为壑成了“保留曲目”。在水量不足的年份,黄河岸边上演着“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历史活剧,地处下游的一方眼巴巴地干着急。水攻的战例也明显增加,且以黄河下游居多。交战双方以水代兵,互决河堤,黄河水成了损人利己、克敌制胜的“法宝”。
公元前225年,魏都大梁城外,秦军刀枪剑戟,排列如林。此时,秦军已接连灭了韩、赵、燕,士气正盛。秦王嬴政命青年将领王贲率军队直奔大梁,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把魏国纳入秦国版图。
魏国都城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339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百余年来,经过数代魏王苦心经营,大梁城已成为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城高十仞,池深数丈,箭垛林立,易守难攻。这里不仅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且修建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鸿沟水系,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凭借强大的交通优势,大梁城很快成为富甲中原的大都市。
魏王认为大梁城固若金汤,秦军奈何不得。然而,百密一疏,恰恰忘记了大梁城有一个致命弱点,即地势低洼,最怕水淹。
眼看大梁城久攻不下,王贲率部下多次视察大梁周边地形,忽然,他计上心头,说:“破大梁城,只一个‘水’字便可!”
王贲命军士于大梁城外开渠,引黄河水入鸿沟,筑堤壅水。时值桃汛时节,秦军冒雨兴工,雨一连十日不止,水势越发浩大。
王贲下令:“决堤通沟!”只见黄河水倾泻而下,刹那间城外田园村舍尽成泽国,一片汪洋,水高几与城齐。水势如狂龙巨魔一般冲入城内,摧房倾屋,横扫人群,惨叫哭号之声此起彼伏。紧接着,秦军乘着木排斗船,手持长戈大戟,杀进城来。不久,城内血水翻腾、浮尸累累。
此战秦军以水为兵,损伤无几,却使百年繁华的大梁城变成了一座死亡之城。城中魏国军民死伤数十万,房屋庐舍大都荡然无存,魏王假投降被杀,魏国就此灭亡。
这一时期,诸侯盟约形同虚设,以水代兵之计愈演愈烈。横亘东西的黄河给诸侯群雄出了一道难以独立破解的难题。如何终结借黄河彼此倾轧的乱局?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实现政治统一,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安平河患。可以说,在中国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治理黄河成为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
秦始皇跑马修金堤
黄河堤防的产生历程漫长,至秦代方较为统一和成熟。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结束了各诸侯国分治黄河的局面,黄河统一管理有了政治上的保证。
决开黄河堤防,以水代兵灭亡魏国的秦始皇,更懂得统一管理黄河的重要性。他决定拆除阻碍水流的工事和妨碍交通的关卡,将整个黄河大堤连接起来,既抵御黄河洪水,也防止六国残存势力借助水势以水代兵,从事颠覆活动。由此,秦王朝开启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的治河行动。
河南商丘古代黄河大堤遗存 王建平 摄
民间素有“秦始皇跑马修金堤”的说法。据说,那时黄河年年决堤泛滥,秦始皇下旨要在黄河涨水前修一条黄河大堤,命名为“金堤”,取固若金汤之义。然而,在哪儿修呢?秦始皇骑上马,叫监工大臣跟着,马跑到哪里,就修到哪里。他沿着黄河跑了200多里,马蹄印就成了修金堤的线路。
今日北金堤 毕经涛 摄
传说毕竟是传说,有很多夸张成分。不过,这次黄河大堤的修筑加固,确实与“秦始皇跑马”有关。面对空前广阔的帝国疆域,秦始皇深知,灭六国难,真正统治六国的百姓更难。完成统一大业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以饱满的热情,亲自策动史无前例的“国道”工程,下令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六国旧境修筑驰道,以控制广袤国土、方便军情政令传送和商旅车货往来。经过艰苦努力, 一条又一条交通大动脉铺设完成。这些驰道从京师咸阳向全国辐射,形成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交通网络。
其中,“东穷燕齐”这条由咸阳出函谷关,沿黄河经山东定陶、临淄至成山角的东方大道,与当时黄河走向基本一致,在修建的过程中,秦始皇创造性地提出将黄河堤防与驰道合二为一的方案。
黄河堤防兼作驰道,既可以对堤防进行一次规模不小的加固整治,消除六国分治黄河的积弊,又可以利用部分旧有堤防,减少驰道的工程量。人们用铁椎夯打堤防路面,每隔三丈植树一株,或青松杨柳,或槐柏榆桧,兼顾防洪和交通功能。
此后,在堤防的约束下,放荡不羁的黄河变得温驯起来,大面积被淹耕地重焕生机。
历经2000余年沧桑,秦始皇跑马的金堤多被夷为平地,没有了当时的蜿蜒起伏和如虹气势,黄河大堤也随着黄河的改道不断变迁。在秦以后黄河多次大改道中,大堤如影随形,河道改到哪里堤防就修到哪里,而堤防的兴举废弛也成为国运昌隆衰微的重要表征。
今河南开封黑岗口黄河大堤 资料图片
随着人们对黄河水流、泥沙和河道冲淤关系认识水平的提高,黄河堤防不断演化变身,派生出很多种类和叫法。距河岸较远,用以防范大洪水的叫遥堤;离河槽较近,规模较小,形如丝缕,防御较小洪水的叫缕堤;筑于堤防险要处,两端弯曲与大堤相接,状如新月,用于加固大堤的叫月堤;处于缕堤与遥堤之间,形似格子,有缓流落淤、保护农田之效的叫格堤;用以堵口的,叫截河堤。这些形态、作用各异的堤防,彰显着劳动人民的经验积累与智慧结晶。
选自《黄河故事·治理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