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到日端阳节又临

【字体:      】     打印      2025-05-15 10:53      来源: 黄河网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唐·杨巨源《谢人送粽》)

景色宜人、惠风和畅的春日匆匆而去,转瞬之间,端午佳节已经来临。作为一种传统的节日文化,中国人是非常看重端午这个节日的。唯美的古诗词中有诸多描写端午的诗句。

一说到端午,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屈原。作为民间传说,人们始终认为,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纵观洋洋洒洒的古诗词,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以端午诗文凭吊屈原的着实不少。唐代文秀法师写过一首《端午》绝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北宋杰出诗人陈与义笔下的“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元末诗人贝琼写有“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这些诗词,均表达了诗人们在端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缅怀屈原崇高民族气节和人格操守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也是国人崇尚和抒发爱国情怀的节日。

千百年来,端午节最普及、最广泛的传统习俗莫过于包粽子、吃粽子。古人笔下的粽子,无论是外观还是食材真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唐代诗人元稹的“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小如初生绿菱的“迷你”粽子情有独钟;白居易有诗写道:“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说明这粽子非粽叶包裹,而是把糯米填进竹筒而成;清代诗人林苏门偏爱火腿粽子,写下了“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苏东坡的口味独特,“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美食家果然与众不同,居然把杨梅包进了粽子。相传,玄宗皇帝吃过一种“九子粽”,因其中包裹的食材多样,他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念念不忘“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如此种类繁多的粽子,足见古人在饮食文化上是用足了心思的。

赛龙舟是端午期间最具观赏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项目。古人自然不会在诗词里忽略这一民间盛事。“诗豪”刘禹锡的《竞渡曲》描写了端午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唐人卢肇的《竞渡诗》同样也描绘了龙舟赛场的鼓点雷鸣:“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此外,宋人范成大《竹枝歌》“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明代学者庄昶《端午食赐粽有感》“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清初词人陈维崧《蝶恋花·五月词》“雪片崩涛飞彩帜,妙高台下龙舟戏”……这些诗词均以生动笔触写出了龙舟赛的气势和场面,读罢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包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主要活动之外,端午还有其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描写的是端午人们用兰草煎熬的汤来沐浴、用菖蒲叶浸泡成药酒饮用的习俗。“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是元人舒頔《小重山·端午》中的句子,说的是端午到来之际,人们忙着采摘艾草和菖蒲,捆绑之后插在门头或窗边。“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描述的是年轻女子端午之时彩线缠臂、符箓挂于发髻的风俗。

端午习俗多样,但无一不寄托着人们避邪消灾、祈福安康,渴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穿过时光隧道,回望、品读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端午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儿女共通的人文情感和民族特质,从中汲取积极质朴的道德价值和丰富的精神养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作者: 王争亚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