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腰刀的时光书

叮、当、叮当、叮叮当当……叮当声在村庄的血脉里,在刀匠们的生活里,像春天的鸟鸣,听起来悦耳又清脆。
在一把把刀的锻造声里,刀匠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村庄也变得鲜活,那清脆悦耳的叮叮当当,是一曲丰饶的歌谣,一直被传唱。
钟情腰刀的人,他们的思绪无论何时都在一把腰刀里穿行,很多年来,每一次的停留或是擦肩,似有叮当声余音绕梁,嘈嘈又切切。
春日清晨,站在山梁上远眺,甘河滩村清晰可见,在阳光的照射下,透过站立成一片风景的树,麦田包裹着村庄。
目光一次次抚摸田野,透过树杈直击灵魂的蓝,似乎要挑破心境的祥和直入云霄,一位荡羊(方言,放羊的意思)人,提着羊鞭,低哼“花儿”,对山野抒发情怀。
叮、当、叮当、叮叮当当……
在叮叮当当的响声中锻造的一把把腰刀,叫作“保安腰刀”,这声响齐整而有节奏,在黄河水的奔流中生生不息,叮叮又当当,穿越保安族人繁杂、忙碌、辛苦的晨光。
同样是一把刀,由于锻制工艺不一样,从锤打到淬火磨制,一道又一道工序,几近80道后,方脱胎换骨成艺术品。爱美的刀匠们,会让一把刀美得与众不同,把他们自己的人生和风骨丝丝缕缕嵌入其中。
人与刀一样,也在叮当作响的岁月里磨炼,而后精致,他们守着那些腰刀,让日子渐渐丰盈。
几百年了,村子的光阴都是在敲敲打打中度过的,未曾改变的叮叮当当,似单曲重复,又似协奏曲,时而单调时而悠远,似乎在给漫出的“花儿”伴奏。腰刀的冰冷锋利,“花儿”的柔情蜜意,让生活琴瑟和鸣,让村庄迈步发展。
叮、当、叮当、叮叮当当……伴着奔流的黄河水,匠人们的一个个清晨在锻造腰刀声中开始,也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好中开始。
刀体、刀柄、刀鞘三部分组成一把保安腰刀,由于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且多样化,相继出现了漂亮的“什样锦”,富有神话色彩的“波日季”,还有“雅吾其”“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等样式,琳琅满目。
“花儿”漫开,诗意渗透的美,在刀尖上荡漾:“什样锦的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刀鞘;青铜打下的尕镊子,带上是格外的样子。”
刀匠们熟稔保安腰刀传统而繁缛的制作工序——最多80道、最少也有40多道的工序,在刀匠的指端与目光下,让美与实用融为一体。
诸多工序中,锻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后的淬火是至关重要的。那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生铁火炼后锤打,大锤和小锤各有其用,抡起、落下间蕴含学问,锤打的力度不一样,锤打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动,刀坯在锤打下反复翻转。加钢须细致谨慎,刀坯正反面烧炼时间均等才能包钢。淬火,即刀子匠言说的沾水,要精准把握火候,观察火苗的颜色,刀坯被炼得太硬时沾水会炸开,太软又不锋利,唯有不软不硬、韧中带钢质量才过关。
几十年里,他们对于腰刀的锻造了然于胸,从设计、打坯成型到加钢淬火,从刻花刺字、镶嵌磨光到砸铆,工艺流程自成一体,在不断锻造中,持续从刀柄设计等环节融入新元素……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接过父辈的衣钵,他们如飞鸟般往返,或出席活动,或交流技艺,或传播民族文化,在一把刀的前世今生里讲述、表演,撰写人生。
在岁月的欢喜悲忧里,或许对那些将一生与腰刀拴在一起的刀匠们而言,精雕细琢一把刀,比四处奔波更令他们痛快甚至沉醉。
叮、当、叮当、叮叮当当……在铁锤敲打钢铁的声响中,刀匠们也将激情、智慧和创造淬入锻造中,赋予保安腰刀独一无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