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河图

天文学,最早在河洛之间孕育长大。
天文学,荡开来看,会出现“天圆地方”这一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知,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揭示的是天文方面的一种规律。
司马迁的《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指夏商周,河:黄河,洛:洛水。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实物资料就在黄河、洛水边,是考古人数十年一个探方一个探方发掘出来的考古实证。5000年前的大河村,先民在彩陶体上绘有太阳纹、月亮纹、彗星纹等天象;5300年前的双槐树遗址,有先民用陶罐摆成的“北斗九星”。
中国的考古始于1921年,瑞典工程师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物--彩陶,他认为是史前文明,按考古惯例在什么地方发现历史遗址,就以发现地冠名,为“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中国的考古自1921年计,也就是百年历史。2016年5月21日至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在会上达成共识:郑州是不可替代的考古重镇。
我们应当怀着敬畏之心,充满自信地分享大河村和双槐树遗址的宇宙观、天文观,并将其宣传开来、传承下去。
大河村遗址距黄河约3000米,被称为“星光下最美的村落”。几千年前,村里的先民在劳作之余,很有兴致地仰望浩瀚的苍宇,然后用双手在各种形态的陶器上,将太阳绘成太阳纹,月亮绘成月亮纹,以及日晕纹、彗星纹,先民还在一些陶器上绘有12个太阳。12个太阳反映了5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经产生了“十二个月为一年”的概念,他们把生动形象的花纹、图案绘制在陶体上,成为我国发现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历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先民的审美表达:审美,有愉悦的心情,美好的感觉,有灵光一现。
巩义双槐树遗址距黄河、洛水交汇处只有2500米,考古人发掘出两件文物:一件是先民用野猪牙雕刻的一条家蚕。这条家蚕长6.4厘米,宽1厘米,厚0.1厘米,做工十分精巧,腹足、头部组合明晰,其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与蚕吐丝或即将吐丝的状态高度契合,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已经养蚕缫丝。另一件文物是陶罐摆成的“北斗九星”。人们常说“北斗七星”,这种流行说法令考古人停下手中的探铲,或是还有其他什么原因,他们打算收工。主持发掘人是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他没有马上验收队员们的发掘,说:“继续刮,我认为地下有东西,一遍不行刮三遍、五遍。”终于,他们刮出来5300多年前古人用陶罐排成的“北斗九星”。
“北斗九星”是北斗九座星辰,都有名字,依次为: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洞明星、隐天星,源于中国人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考古学家说:“通过发掘北斗九星,我们低估了中华文明,尤其是对古老的天文学的认知。”
双槐树遗址在黄河、伊河汇流处,汉代曹植在这里留下《洛神赋》,演绎的是黄河洛水之间有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子与他的“惊鸿一瞥”,把这凄美爱情的千古绝唱融入岁月的年轮。
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给双槐树遗址命名为“河洛古国”,当时的网上点击率突破11.8 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