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河的不解之缘

济南与黄河结缘并不是始于1855年。济南因居于古济水之南而得名,其后济水消失大清河取而代之,再后来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济南与黄河结缘,缘于黄河是济水、大清河生命的延续,缘于三河哺育了济南发展。
古济水,让济南诞生了辉煌的史前文明
19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元年。这一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了“北京猿人”周口店遗址,在河南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存。随后几年,他在甘肃发现齐家文化、在青海发现马家窑文化等遗存,于是提出“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论调。
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前往济南平陵古城考察途中,发现了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崖上暴露着一个完整的文化层,这便是“龙山文化”遗存。因为城子崖所在的地方为龙山镇,且为首次发现,“龙山文化”由此而来。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城子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直接击破了“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观点,有力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存在和辉煌。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
俗话说:“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平陵城是济南的前身。其实,济南的根脉还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的西河遗址,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的焦家遗址。据最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显示,焦家遗址是目前发现的黄河下游史前城市遗址之一。
为什么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史前文明?因为城子崖遗址地处巨野河与武原河“两河文明”流域,而两河流向下游3千米便汇入古济水。此地水系发达,交通便利。济水赫赫有名,为古“四渎”之一。远古时期,东夷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缔造着早期的黄河文化。济水是我国最早的“盐河”和“丝路”,秦汉之前中原很大程度上依赖济水运输贡品和物资。城子崖位于济水咽喉,通过贸易发展经济、增进文化交流,在古济水的“眷顾”下,济南地区出现了辉煌的文明。
大清河,让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城市
东汉时期,受黄河改道泛滥的影响,济水逐渐淤滞。后来,大清河取代了古济水。
自西汉至明初,山东的省会一直是青州。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是古代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之久。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将山东布政司从青州迁到济南,山东盐运司、督抚军门等军政机关也纷纷迁入济南。山东省的省会从此由青州迁到济南,直至今天。
济南地位迅猛上升,最大资源便是元明后发达的内河航运体系,特别是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后,济南成为繁华的水陆码头、盐业中心,人们利用大清河沟通大运河。大清河、小清河与大运河构成水网运输体系,济南成为水陆交通枢纽。
从济南府的地理位置和山东的管理范围来说,省会设在济南府,有利于沟通南北两京,并兼顾鲁西北和鲁西南。济南,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得到了政治确认。
黄河,让济南实现当代都市的历史蝶变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冲断了京杭运河,侵占大清河河道,从此,黄河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南流历史。由于黄河改道,截断了大运河,运河漕运被迫停止。南北交通,谁主沉浮?
清末黄河泺口码头 资料图片
津浦铁路泺口黄河大桥
1908年,清政府与英、德两国正式签订《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贯通中国南北的津浦铁路从济南穿过,时至今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仍在使用。当时,运盐铁路“清泺小铁路”,与黄台桥支线铁路接通,实现了“黄河、小清河、津浦、胶济互通货运”。作为内陆城市的济南,开始通江达海面向世界。
时间来到21世纪。济南的城市形态东西狭长,向南发展有泰山阻隔,向北发展有黄河天险,地域特点限制了城市发展。2005年,济南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建成,防洪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于是,城市跨河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2021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国务院批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唯一支持设立的“实体性”新区。济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
济南是个缺水的城市。近年来,该市积极实施引黄保泉工程,黄河水为济南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全力保障黄河安澜的基础上,济南加快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打造人、河、城相协调的生态环境。
古济水、大清河、黄河承载着济南的历史和文化,共同孕育了济南的发展,见证着济南古往今来的繁华与变迁。随着济南携河北跨的推进,黄河和济南的故事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