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我的七次搬家

【字体:      】     打印      2024-08-10 11:07      来源: 黄河网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几十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蜗居在小小的斗室到现在享受着上百平方米的居室……人们的生活品质在不断提高,房子已从简单的居住场所向理想的生活方式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经历了借房、危房换旧房、旧房换新房、新房换大房的7次搬家,每一次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青海参加水利工作,那时的水利行业比较艰苦,在经济落后的青海尤其突出。不光办公楼年久失修,办公设施破旧不堪,职工住房问题更是难以言表。?那时的房子都是福利分房,有些参加工作十几年的老职工都分不上一间房子,我们这些“小字辈”更是想都不敢想。

结婚那年,亲戚借给我一套刚完工的毛坯房,里面连水泥地板都没打,卫生间和厨房的下水也没有安装,只能勉强放一张床等少量家具。我们简单地布置了一下房间,就把已经做好、寄放在别人库房里的家具及各自的被褥、衣物、书籍等日常用品搬到了一起,这算是我的第一次搬家。半年后,亲戚收回了房子,我们只得回了娘家和父母弟妹们挤在一起居住。

一年后,单位给我分配了一间12平方米的宿舍,却是危房,但当有关人员问我要不要这间危房时,我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这是我第二次搬家。虽然住得心惊胆战,但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宿舍在一层,还是阴面,窗户外面就是一所中学的高墙,旁边是公共厕所,进了屋一年四季都要开灯,夏天厕所里的蛆都会爬进家里。而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加之又潮又暗,炉火生得再旺,还是经常冻得睡不着觉。由于还要做饭,房子被烟熏得黑糊糊的,很像一间破煤房。在这样的房子里,我一住就是将近两年的时间。

后来我又搬了第三次家,虽然还是危房,面积还是12平方米,但是房子的窗户朝东,每天都能够看到太阳了。可由于在楼房的最高层,又是20世纪50年代的旧楼,屋外大雨倾盆时,屋内就会演奏着“泉水叮咚”,经常是家中的锅碗瓢盆全上阵。就是在这样一间嘈杂、破旧的小屋里,我迎来了儿子的出生,小小的房子变得更加拥挤,每有亲朋来访,我总是难为情地不知道该招呼客人坐哪儿,只好站着聊天。

3年后,单位又给我分配了一个小套间,我第四次搬了家。房子虽然只有20多平方米,没有卫生间,可是有暖气,还有水龙头。我再也不用为打煤砖、生炉子和劈柴而发愁了,也不用为到处担水提水而辛苦了。刚搬进去的时候,我竟然激动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好似住进了天堂。

第五次搬家时,20多平方米的小套间换成了40多平方米的套房,两室一厅,有单独的厨房,三家合用一个卫生间。在这里,再也不用坐在客厅闻着呛鼻的油烟,再也没有了天天上公厕遇上人多还要等候的尴尬。

1999年10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我也迎来了第六次搬家,搬到了自己花钱买的新房里。那时,水利职工的居住条件有了一些改善,大院里盖了几栋新楼,我有幸分到了一套房子,并参加了房改。房子有60多平方米,二室一厅。说是两室,但小屋很小,几乎只有大屋的一半,因此这种房又被称为“一间半”。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房子,有暖气、有电灶,有卫生间,拿到房产证的那天,我们全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在这间房子里,我度过了12年的光阴。

后来的十多年间,城市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看着—幢幢新楼,看着渐渐长大的儿子,我决定参与到改善住房的队伍里来,希望自己也能够搬到更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去。

2012年初,我第七次搬家,搬进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新房子南北通透,宽敞明亮,三室两厅。小区环境也非常好,院子里绿树成荫,各种花儿色彩斑斓,争奇斗艳。我的心里既喜悦又踏实。

一转眼又是10多年过去了,我也早过了花甲之年,但住在没有电梯的房子里,上下楼还真的有些力不从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内心又涌动起了买一套电梯房的愿望,想再搬一次家……

从最初的筒子楼到现在宽敞的大房子,住房变化的轨迹真实地记录了我们从贫穷走向小康的人生经历,生动地反映出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我的经历,或许也是我们国家、我们水利行业“旧貌换新颜”的一个缩影。住房,是幸福家园的根基;住房,营造了我的幸福家园,让我实现了幸福人生的价值。


作者: 孙爱霞    责编: 时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