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三八女子船”的故事

【字体:      】     打印      2024-06-08 10:40      来源: 黄河网  

“三八女子船”工作照

王素娟与大家分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我叫王素娟,1955年5月出生,1975年参加工作,曾任鄄城河务局(原鄄城修防段)“三八女子船”副船长。任职期间,领导船员超额完成任务,1980年吸沙量达42万立方米,多次获表彰,在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在参与治黄工作的30余年中,我始终与黄河相伴,日夜聆听其涛声,踏遍其泥土。如今,我的孩子也继续投身治黄事业,我们家族三代为治黄工作奋斗,可谓“父辈扎根黄河,我献终身,子女献青春。”

我经历过多个岗位,船工、打字员、档案员等,在每个岗位都付出了努力。从使用铅字到电脑的转变,档案管理标准从初级到国家级的提升,都像是不断闯关,但最难忘的,还是初入引黄机淤的那段经历。

“三八女子船”的成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下游堤防经多次加固,防洪标准仍不达标,存在堤身残缺、内部隐患等问题。1958年至1975年,黄河复堤工程动员大量民工,但工程量大、生产力低下,防洪任务依旧艰巨,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工复堤常临河取土,减少耕地,导致增加行洪危害。沿堤背河地面低洼,汛期易渗水、滑坡。按标准要求需修筑宽50米、高与保证水位等同的堤戗,在当时来说难度颇高。

治黄人凭借务实、探索精神,巧妙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在汛期水位高、含沙量大时,通过涵闸虹吸引黄淤背,逐块逐段淤积背河堤根处,既抬高背河地面、缩小临背落差,又改良农田。此外,还引进大型机泵安装在船上,利用动力将河道内泥沙输送到堤段背坡,加固堤防,这被称为机淤固堤。1974年,鄄城河务局引进吸泥船,在苏泗庄河段试验机淤固堤。实践证明,机淤固堤造价低、效率高、效果好,解决了土源问题,减轻了群众负担,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鄄城河务局开始制造多种船只,开启了黄河机械化施工。1976年春,为加快机淤固堤进度,鄄城河务局开始招收女工,成立了黄河下游首支“三八女子船”。

“三八女子船”的成长

当年,首批招工的14名职工被分配到同一只船上,姑娘们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轰鸣的机器噪音和刺鼻的柴油气味等恶劣环境,不由感到惊讶和畏惧。同时,我们也担心自己能否适应这份颇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在领导和老职工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开始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工作流程和操作机械,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指导,逐渐掌握了技能,了解了采沙、管道和笼头的位置和作用,以及手摇绞车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终开始了跟班作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姑娘们逐渐适应了环境,通过实践学习,掌握了机械零配件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了机淤固堤的工作环节,沙场挪船、拆除、架设管道、含沙量掌控等。大家团结互助,工作积极性高涨,第一年即完成8万多立方米的机淤任务。

“三八女子船”是一个团结、实干的集体,但距离完全独立生产仍有差距,重体力工作仍需男性帮助,重大机械维修无法独立完成。想成为真正的“三八女子船”还需掌握机械维修和保养技能、增强体质。技术学习方面,我们积极参加培训,用心积累经验,不甘落后;增强体质方面,经过一年磨炼,我们变得吃苦耐劳、不惧风霜。年底时,除个别特殊工作外,已无需男工帮助。此时,一个真正的女子船已经形成。

“三八女子船”的发展

经过一年的学习实践,“三八女子船”在1977年全国抓经济促生产的形势下开启了新征程。这一年,机淤固堤工作掀起高潮,“三八女子船”也表现出色。全体船员在船长带领下,决心大干一场,争取提高产量。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程、调整作业人员等措施,“三八女子船”独立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领导给予优越条件,兄弟船只也提供协助。最终,“三八女子船”完成了30万立方米机淤固堤土方,年产量高于其他船,首战胜利。在黄河系统双学交流表彰会议上,“三八女子船”受到表彰,随后各地也陆续组建女子船加入会战。

虽然“三八女子船”在1977年崭露头角,但挑战接踵而至。1978年,上级提高了机淤任务量,要求完成40万立方米土方,同时其他单位女子船发起挑战。全船人员统一思想,决心化压力为动力。春节后,河边仍在冰封,姑娘们破冰开船,争取生产时间。两班作业时间从8小时增至12小时,机械故障连夜抢修。领导盯班,将生产任务分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两个阶段。面对挑战和冲刺目标,“三八女子船”只能苦干拼命干。大家日夜劳作,轻伤坚持,身体不适也忍着干,没有节假日和其他活动。最终,姑娘们激发潜能,年终超额完成了42万立方米的机淤任务。

有付出就有收获,当年“三八女子船”荣获山东河务局先进集体称号。同年,《人民日报》亦报道了我们的事迹,吸引众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交流。

在随后的机淤固堤工作中,“三八女子船”在多处险工施工,无论条件多艰苦,姑娘们始终保持初心,服从工作、完成任务。期间,多名成员被评为生产能手、先进工作者。1979年,鄄城县妇联、县团委大力宣传,同年11月,“三八女子船”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我个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代表全船参加全国和山东省的表彰大会。

“三八女子船”已成历史,其历程与亮点亦成过往。但在当时,吸泥船实施的机淤固堤施工标志着黄河治理从人为施工向机械化施工的转变。此举更为今后长距离输沙、柴油机改电机积累了经验,为堤防淤背区全覆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退休后的一点感想

现在回想,最难忘的是前期机淤固堤工作中,吸泥船员们的英勇事迹。有冬季砸冰落水的,有移动船位时英勇抢栓拉绳的,有被油车压脚后依旧掀车救人的,还有触电清醒后提醒和抢救同伴的……其他船上也发生了各种英勇事迹,展现了船员们的坚强意志和治黄信念以及任劳任怨、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来的船工现都已退休,进入了花甲之年,但黄河情结依然浓厚,仍心系黄河的变化和发展。

近年来,每当和家人驱车行驶在黄河大堤上,都能看到平整的顶面路面、堤肩两侧的风景树、堤坡上平缓的草皮,临河防浪林带延伸至远方,这些花园式景观令人流连。威武的涵闸、险工、堤段,宽广厚实的淤背区,雄伟的黄河工程既凝聚着老一辈治黄人的辛勤汗水,也展现出新时代治黄人的智慧与贡献,如钢铁长城一般守护着黄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征程中,我相信,未来的母亲河将呈现出更加美丽、幸福的画卷。 (图片由王素娟提供)


作者: 口述/王素娟 整理/王洁 李志生    责编: 郭旭帆 仝欣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