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儿时的端午节

【字体:      】     打印      2024-06-08 10:37      来源: 黄河网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过端午节就像过春节一样,总是荡漾着一股浓浓的喜庆味道。

首先是插柳。在我的故乡,凡有水沟的地方,就有柳树。上树折柳,这本来是攀高爬低的男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说来也奇怪,我这个又瘦又小的黄毛丫头,十一二岁时就能爬上各种树,那时候枣树是我最喜欢的树了。但到了端午节,我喜欢爬上比较高大粗壮的柳树,挑能够到的枝条折断,抛到树下。那时候环保意识还很少,不过我们小孩子们也只能折一点细细的柳枝。不一会儿,树下便会聚集一些上不了树的老人、妇女。在他们一片“这个女娃娃本事大,心眼好”的夸奖声中,越折越来劲。要在平时,大人们见到孩子们上树便会呵斥一顿。今天不同了,谁都想拿几根柳枝回家。我在宽松的环境中随心所欲,真是惬意。抱着满怀的柳枝回家,搭梯上房,在屋檐上一溜全插上柳枝,还要在大门口也插上几枝,把小院打扮得绿意盎然。妈妈从邻居家讨来一些荷包牡丹、沙枣花,插满几个瓶子,摆在迎门的两个大红柜上,一进屋便会闻到浓郁的香味。

其次是穿新衣。妈妈从箱子里拿出早已为我们做好的新褂子,尽管我十分羡慕班里几位同学穿的白漂布衬衣,但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只能在供销社买价钱最便宜的白粗布缝制衣服。但白粗布也有它的优点,越洗越白,穿着也舒服。妈妈拿出她的包袱打开,里面全是各式各样的香袋。她平时爱搜集各种颜色的碎布,一到端午节前夕,便从百宝箱里挑选出五颜六色的料子缝制香袋。袋内的香料,开始是远方亲戚送来的野香草,后来用晒干的沙枣花代替,照样香喷喷的。心灵手巧的妈妈做出的香袋,不论是巴掌大的狮、虎、麒麟,还是小巧玲珑的桃、莲、羊心,都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她挑出好几样精品挂在扣子上让我揣进怀里。她知道我一进教室便会受到同学围观,特意多挂几个好让同学们瓜分。

儿时过节最感兴趣的就是吃。那时不知粽子为何物,只是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吃的东西却是很丰盛的。凉面是自家擀的,拌了一大盘;凉粉是自家做的,装了一瓦盆;大馒头是自家蒸的,还有韭菜盒子和包子。别人家做枣糕用的是糯米,我家没有糯米,妈妈将大米做成不干不稀的黏稠状,放入红枣,撒上白糖,也非常香甜可口。那时端午节盛行走亲戚,送的礼物都是馍馍,但最受欢迎的是收到一束芍药或荷包牡丹,供在中堂,顿时满室生辉,喜气盈门。孩子们互相交换香袋,力争得到更多不同样式的货色。此时,妈妈便会给每个来串门的孩子挂上一个香袋,看着他们期待而来、满意而归,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走在街上,发现不少出售香袋的老人,才突然想到了端午节。看着那些做工精细、图案多样的香袋,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妈妈当年做香袋的情形,忍不住选上两个,挂在室内显眼的地方时常欣赏。不管年龄多大,端午节还是要过的,仪式感也还是要有的。


作者: 孙爱霞    责编: 郭旭帆 仝欣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