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小浪底的小满

【字体:      】     打印      2024-05-23 09:47      来源: 黄河网  

2024年5月20日是小满节气。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故称为“小满”。

在早年的小浪底村,小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因为小麦即将成熟,繁重忙碌的麦收季就要到来。

麦收之前,在乡村有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做到位,然后才能有准备、有把握地迎接麦收季的到来。

比如,修建打麦场。过去的生产队,是不舍得把一大块地浪费两季的,都是该种啥种啥,等到要用的时候,再去打造;比如,准备割麦、运麦、拾麦、晒麦等工作的镰刀、箩头、篮子、牛笼嘴(戴在拉石磙压麦子的牛嘴上,以防牛低头吃麦秆)等,而这些准备工作,一般都是在小满开始。

小满这一天,四乡八村多数有小满会,而小满会交易的大多货品都与麦收有关。

换言之,麦收季需要的所有物品,在小满会上都可以得到。于是,小满会就成了农民必赶之会。因为,在全手工收麦的年代,合适顺手的工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浪底村民也不例外。

小浪底村位于黄河边,去北边的马屯街(现为小浪底镇)赶会,路程是9千米;坐船过黄河到济源大峪镇(现因小浪底水库蓄水被淹没)赶会,路程是7.5千米。

两地看起来路程接近,但村人选择去大峪的居多,去大峪沿着大峪河河谷行走,路比较平,会省劲一些;去马屯街要上大坡,更辛苦。

小时候,跟着大人赶得最多的就是小满会,因为大人要买不少麦收用品,小孩子跟着,帮助提个篮,拿把木叉,挎一个箩头,都是很平常的事。所以,在赶小满会的路上,三五成群的孩子打打闹闹、跑跑跳跳,在赶会的人群中似一道灵动的风景线。

在我的记忆深处,清晰留存着我去大峪赶小满会的情景。

我早早起床,洗脸吃饭,然后,兴高采烈地跟着舅舅出发。不记得跟父母亲去赶过会,外婆小脚,走不了远路,所以出门多是跟舅舅一起。

那时候,舅舅20多岁,很年轻。我五六岁的时候跟他出门,走不动时都是舅舅背我,7岁后就跟着他跑得飞快了。

我们出门要走2.5千米左右才能到达黄河土崖地渡口。坐上摆渡的大木船,过黄河后沿着大峪河谷向大峪镇进发,大约还有5千米路程,但这段路程走起来很轻松,大峪河清流潺潺,河中河畔青草野花鲜艳,蝴蝶翩飞,很是吸引眼球。

舅舅在自己走路的同时,得一直盯着我的动向,稍不留神我就又跑到河边扑蝴蝶、洗手脸了。倒是没啥危险,只是耽误前进的步伐罢了。

好不容易走到目的地,我的原则是先去买吃食,糖糕、烩菜先吃饱,然后才去买用品,要不我巴巴地跑这么老远图啥呀?

回去的路走得就很轻松了。

舅舅一般不会让我拿东西,多少物件都扛在他的肩头,除非我非要拿点儿东西在手里,舅舅才会给我把镰刀或者一个篮子,显得我来赶会是有用的。

一路溜达回到家,多是夕阳西下了。

步行慢,加上两次渡河,渡船不是我们到了就开船,是要客人坐满才开的,所以,时间就耽搁下来。

还有部分村民愿意去马屯街赶会,也是嫌坐船耽误时间。

等我们回到小浪底下街村外婆家的时候,如果我还有力气,就会跟小朋友向东跑去,到了狗家的门口,能看到东边广家窑脑头的那块地,已被平整成麦场了。

连续几天洒洒水,石磙压压,一个平展展、瓷实实的打麦场就成了!

小浪底的小满,就是一个麦收季的美丽开端!

今日小满,我驱车驶过宽阔的田野,金色的麦浪在风中摇曳,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只是曾经麦收季前的准备工作,只是农人的小满购物,再也看不到了,机械化麦收,已经替代了纯手工作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切都变了模样。

今日小满,小满会未赶,感慨万千。往事袭上心头,短文记录,谨为纪念。


作者: 相 茹    责编: 胡霞 郭子嫣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