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黄河下游(下)

五
骑行第五天,我们从济南泺口到高青翟家寺浮桥,行程约100千米。
今天的出发地是泺口。泺口是个很热闹的地方,地处“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的核心位置,依大堤建有母亲河公园,附近还有泺口水文站和久负盛名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依托黄河及工程,集水域景观、工程景观、生态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突出景观游、生态游、文化游、休闲健身游等特色,为济南人民打造了一个新的休闲娱乐场所,现已被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水利部收入《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景区内草木茂盛,林木葱郁,堤坝伟岸,金带蜿蜒,黄河洪水时浊浪排空,平水时“溜缓波平”。
到达泺口,我们先在“山东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和“济南黄河”石碑前合影留念,这项工程是山东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的代表,曾获得“大禹奖”和“鲁班奖”。合影后,我们向下游骑行,不远处就是泺口黄河铁路桥。泺口黄河铁路桥是座百年老桥,始建于1909年,完工于1912年,历经1928年、1930年军阀混战时的轰炸,历经1937年日寇南犯济南时的轰炸,历经1949年国民党的轰炸,历经1958年1194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的考验,历经1970年冰塞的威胁,可谓是命运多舛,但它依然屹立在黄河之上,承载着津浦铁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这是一座见证中国近代史的老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被列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泺口黄河铁路桥仍在运行,历史还在续写。
泺口水文站与泺口黄河铁路桥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该站建于1919年,同期建设的还有陕县水文站,后者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而移址潼关。所以说,黄河上称得起“百年老站”的水文站只有泺口一个,但因内乱、战争和黄河改道(1938年花园口决口黄河南流9年)等原因,泺口水文站曾举步维艰、几度停测,真正有连续的水文实测资料不足百年。即便如此,它仍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水文站,在黄河防汛、水资源调度等方面担当过重任。
告别泺口黄河铁路桥继续前行,我们经历了一段近20千米的车流繁忙路段。城区与大堤融合,堤顶道路亦是车流如梭,骑行起来须格外小心,但大堤内侧依然很美,令人赏心悦目。
进入章丘,车流量有所减少,大堤上宁静了许多。章丘管辖的堤段约25千米,路况可以,背河一面多植杨树,正是飘絮时节,偶尔会迷眼。
章丘大堤
上午骑行约60千米,途中茶歇一次,我们中午在章丘河务局与邹平河务局的交界处用餐。食物有猪蹄、杂拌菜、鸡蛋、烧饼、啤酒、水果等,比昨天丰盛。中午吃什么取决于路边村庄的大小,即便买不到食物也没关系,我们自带了一些袋装食品。
下午经邹平到高青,邹平的路面不是太好,高青一段感觉不错,路面平整,树木茂盛,坝头整洁。济南以下的大堤我是第一次走,对工程情况、行政区界都不熟悉,即便是看到的河防工程、跨河大桥、 引黄涵闸也说不出名字,只能埋头骑车、走马观花。
晚上住高青县城。第一次来高青,感觉蛮好。现在的高青县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历史悠久。自秦以来,行政区划频繁变更,最后一次发生在1990年,由原惠民地区划归淄博市,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淄博市引黄河水,高青作为淄博唯一临黄河的县,没有高青的加入,淄博便无法从黄河直供水。
高青虽不大,但经济状况不错,有“中国温泉之城”“中国白酒之城”“中国黑牛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誉。扳倒井酒是高青的特产,2010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扳倒井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高青陈庄西周文化遗址,揭示高青为齐国早期(公元前771年)都城。3000年前,此地酿酒业就已较发达,宋代开始生产扳倒井酒。高青的黑牛肉质可媲美日本和牛,是制作美味佳肴的良品,占据国内高端牛肉市场。第一次来,都是道听途说,至于牛肉还真品尝了,的确味美。
六
骑行第六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从高青刘春家险工开始,到垦利胜利黄河大桥结束,全程90余千米。
进入邹平后,村子多以“××家”命名,济南一带村子则多以“××庄”命名,而在梁山境内有些村子则以“××那里”命名,很有地域特点。
刘春家险工建有淄博黄河防汛抢险实训基地,占地约2万平方米。基地设有宣传展示区、传统埽工区、柳石枕铅丝笼演练区、人机配合演练区、队伍集结区、观摩区、抢险料物区、险情演练区、理论教学区等,另设有试验场,用于开展险情模拟和科学实验。目前,多家科研单位和大学都与试验场有项目合作。骑行前,我们到基地和试验场参观,与有关实验人员进行简单交流。
最后一天,我们既激动,又疲惫,但骑行强度不能减。实际上,这一天的行程还是比较艰苦的。全天要经过高青河务局、滨城河务局、博兴河务局、东营河务局、垦利河务局管辖的河段,堤顶路况都不错,但进入东营后,行道树都较小,遮阳效果差,很晒,风力3级,我们基本是逆风而行,很费力。
上午,经过打渔张引黄闸时稍作休息,引黄闸附近是个风景区,环境好,游览休闲的人还不少。打渔张引黄闸是向胶东调水的渠首闸,始建于1956年,设计引水流量120立方米每秒。该闸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造成设计标准降低,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后于1981重建,闸址向下游迁移44米。新闸仍按引水流量120立方米每秒设计,但引水孔由12个减至6个。2009年,打渔张引水闸因启闭机损坏、线路老化、闸门淤堵等原因被鉴定为四类水闸,2017年不得不在新老闸之间重新建闸,新建闸引水流量仍维持在120立方米每秒,设防洪水标准为11000立方米每秒。现在三闸并立,成为博兴县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曾得到苏联的援建。打渔张引黄工程为胶东调水、引黄济青,以及博兴县工农业和城镇生活供水作出巨大贡献,名留治黄史,有不少治黄前辈为该工程的建设付出了心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学习。
离开打渔张继续前行约10千米,我们进入东营河务局辖区,烈日下树荫渐少,既热又疲。骑行至曹店闸附近已是中午,便想着中午能吃点什么。运气不错,堤外有移民新村,还有一个新建的民俗游乐场所。队友前去探寻一番,发现还没有开业,但建设经营方有食堂对外营业。听说我们是从郑州骑行过来的,很是敬佩,给我们一人来了3条炸黄鱼(限一人一条),还打了两份炒鸡块、两份炒蒜薹,外加几个杠子馍。午餐意外丰盛,我们坐在路边唯一的一棵大柳树下大快朵颐,享受着美味和老乡的热情。
按原计划,下午还有40多千米的路程,终点是垦利胜利大桥,已胜利在望。
下午,我们骑行的堤段都在南展宽区范围内,临黄堤外有很多新村。南展宽区是蓄滞洪区,于1971年开工修建,1978年基本完工,区内面积123.3平方千米,由黄河大堤和南展大堤围拢而成,呈月牙状。受滞洪区功能影响,南展宽区长期不能发展,展宽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黄河下游的防凌威胁基本解除,南展宽区的使命已经完成。2008年7月,国务院在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中,做出了“大功、南展宽区、北展宽区3个蓄洪区防凌运用概率稀少,予以取消”的规定。
心中的终点
约17时,到达胜利大桥,骑行全程结束。计划第二天上午,我们将到河口湿地生态公园参观,并在“黄河入海口”碑前合影留念,为本次行程画上圆满句号。原本我们可以骑行到“黄河入海口”碑,可考虑到第二天下午就要离开东营,时间不够,只好留点遗憾。
最后,我把《骑行黄河下游》组诗中的另外几首收录在这里,以丰富骑行记中未道尽的情怀:
三
堤路弯弯都是情,一石一木为安平。
大河自古多桀骜,盛世清流永向东。
四
碧水蓝天是东平,四两千斤莫看轻。
汛至黄汶期蓄泄,旱时江水济胶东。
五
两岸清风一水涌,四时景色不相同。
母亲自古多慈爱,方有文明与众生。
六
六日轮飞千余里,情怀满满有归期。
春风助我秋风妒,十月相约金色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