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淙峡记

一条小河,从嵩山东麓的九龙潭蜿蜒南去。
流经古阳城东13千米时,一个急转弯,折而向西,袅袅娜娜,嫁与颍河。
拐弯之处,下切很深的河道中,一片嶙峋怪石突兀而出,河水在巉岩间回旋激荡。
周围是黄土田野,山在远处,怪石从何而来?
一棵参天大树,也许缘于小鸟衔来或排出的一粒种子。这片怪石,怎就无端拔地而起?
它也许隐身地下很久,地老天荒中,寂然修行,但不知何时,被这条童言无忌的小河无意撞见,于是泥土被冲掉,露出了原本的模样。
它是山吗?若是,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山吧。
或许,它只是几块巨大的怪石参差错落成的一片石峰石林。
小得像一个精致的山水盆景。
没有苍茫雄浑,却险峻峭拔。
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九九重阳,那位把洛阳定为“神都”的女皇,带领皇亲国戚,文武重臣,浩浩荡荡,驻跸嵩阳县。嵩山之巅,封禅祭天,扔下那块除罪金简,然后重游此地。
武皇登上一块高出水面三米余的巨石,或曰小石岛,欣然四顾,心旷神怡,吟道:“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这是武则天《九日游石淙》的诗句。
石者,两岸石壁高耸,险峻如削。
淙者,涧中有巨石,两岸多洞穴,水击石响,淙淙有声。
自此,这条小河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石淙河。
那么,此处山水,我且称之为石淙峡吧。
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武三思、张易之、张昌宗、狄仁杰、沈佺期、宋之问等从臣也各和一首。女皇亲选十七首,题名《纪胜诗》,刻入北崖石壁。
时隔千余年,虽风剥雨蚀,石刻漫漶,但至今犹存。细看,还能辨认出武则天增减前人笔画自造的新字体。
石淙会饮,不就是中原版或者武周版的“曲水流觞”吗?
岸上,本来有武三思特意新建的避暑行宫三阳宫,但女皇却情愿就寝于石淙峡的一个石洞。此洞悬空,洞中有一天然长方形石板。微风穿洞而过,十分清爽。
如今,女皇卧宿的石洞,百姓俗称“娘娘洞”,那块石板,被称为“娘娘炕”。
这条河,这段峡,也许盘古开天之初就有了,但地老天荒中,它只是纯粹的山水。惜乎,贾谊没来过,班固没来过,“三曹”“七子”没来过,“竹林七贤”没来过,谢灵运没来过,郦道元没来过……晨烟暮霭中,花落鸟啼。
直到武皇的临幸,才有了亭台水榭,才有了琳琅诗赋,才有了满山的摩崖石刻,才有了千古风雅。
女皇之后,李白来了,孟郊来了,司马光来了,苏辙来了,元好问来了,袁宏道来了,徐霞客来了,王铎来了,魏源来了……无不戏水饮酒,赏景赋诗。
他们的诗,奇崛成文化长河上另一种石峰石林——诗峰诗林。
嵩山有七十二峰,峰峰入云,峰峰如画。石淙会饮,栖于峡谷,小若盆景,却赫然跻身“登封八大景”。
女皇走后一千三百多年,俺来了。亭台不存,山水依旧。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览物有异,聊作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