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际会
——读舒晋瑜《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
另一种际会——读舒晋瑜《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

收到《中华读书报》编辑舒晋瑜女士的著作《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时,我正在阅读魏微的长篇小说《烟霞里》。翻开目录,一眼看到其中有魏微的访谈《我终于等来了这一刻》,忽然有一种意趣相通之感,仿佛另一种际会,经由这本书达成。
全书收入30位女作家的30篇访谈,年龄跨度从“20后”到“70后”,洋洋40余万言,内容丰富,极有分量。从年龄最大的宗璞到年纪最轻的鲁敏,一路读下来,看得出舒晋瑜在结构上的用心。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贯穿中国60年的女性文学史,用文学编年史来形容也不为过。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阎纯德先生所言,在此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女作家访谈集,这本书将会是中国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史料档案。这部书出版之时,“40后”女作家凌力、陈祖芬已不在人世,这似乎进一步印证了访谈录所具备的历史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首先被一篇篇精致的“采访手记”吸引。这些手记,其实是舒晋瑜对女作家们的印象记。它们就像一帧帧简洁明快的白描画,着墨不多,却准确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特点。这显然来自她对访谈对象的深度了解,也来自她在访谈背后所做的扎实功课。舒晋瑜秉持着报人的专业精神,20多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辗转与作家们成为朋友,获得许多独家第一手资料。有的作家缠绵病榻,采访殊为不易,书中有多篇作品是历经数次访谈之后梳理而成的结晶,她的执着与守望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的访谈对象,皆是成就斐然的女作家,其中大多为我喜爱,我还曾得到过叶弥寄来的签名赠书,甚是欣喜。她们的作品,我不能说全部通读过,但几乎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涉猎。不仅仅因为她们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而是她们的作品及影响力就在那里,不由得不去接触。我从少年时开始喜爱文学,印象很深的就有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当时我还是初中生,对爱情尚未开蒙,却在韩新月和楚雁潮的故事里品尝到了心痛和心碎的滋味。而今,当我也成为一名作家,读到霍达的访谈,看到她说“每一次创作都是呕心沥血”,不能不感同身受。事实上,真正的文学经典,哪一部不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呢?
个人以为,作家访谈与作家作品是互为观照的关系,其中有对作品的补充延伸,更有对作家个人的深度挖掘。舒晋瑜的问题设置得都很巧妙,包含着她对作家作品的熟知,以及她自身对文学的领悟。在她面前,这些女作家都敞开了心扉,将最真实的自己呈现给了世人。在阅读过程中,如醍醐灌顶,深受启发,我像获得了意外之财样时时惊喜。书中有30位作家的文学观、生命观,她们在讲述作品的创作过程时,无不透露出个人的创作密码与创作态度,每篇访谈是一个精彩、丰富而广博的世界。宗璞、贺捷生、叶文玲等老作家,恨不得把一生的心得都说出来,真是掏心掏肺。于我而言,从前读她们的作品,是一层感受;如今读她们的访谈,又是另一层感受。我在想,这部书应该放在案头,当写作陷入瓶颈、停滞不前时,翻开它,大概率会有茅塞顿开之感。
舒晋瑜善于从浩瀚的素材中总结和提炼,全书金句迭出。比如叶广芩说“文章应该像生活一样简单”,比如铁凝说“作家一定要有能力打倒自己”,比如乔叶说“文学是人学,这是金科玉律”……这部书给予我的感动,还在于舒晋瑜并不致力寻求女作家的共性,而是像打开密码锁一样,逐一探寻女作家的独特个性。没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命运和表达方式。
我与舒晋瑜仅在江西宁都见过一面,她亲切、温润的气质,谦虚、低调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摆在面前的这部《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更让我生出诸多的钦佩。她是一位蓄满能量的女性,她对文学的贡献不输于书中的30位女作家,而我最大的希望是有一天能成为她的访谈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