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秦腔戏

【字体:      】     打印      2024-04-09 16:06      来源: 黄河报  

明晃晃的顶光灯将红色幕布下的舞台照得通红,剧场内十分嘈杂。突然,鼓声响起,原本喧闹的剧场瞬间安静下来,人们扯着脖子往舞台上瞅。

鼓声还没落定,清朗的锣声又响起,大铙小铙的声音与勾锣的声音叠加,如暴风骤雨,如铁骑飞驰。那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音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将人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儿。突然,一切戛然而止。就在人们不知所措时,清亮的二胡声似乎从遥远的天边悠悠飘来,那声音细腻柔和、凄切委婉,令人沉迷。就在人们沉浸在缠绵悱恻的音乐中时,曲调大变。二胡的曲调轻快活泼起来,紧接着,三弦、琵琶、唢呐、堂鼓纷纷加入。琴声悠扬,筝声舒缓,笛声悦耳。伴随着大幕开启,生旦净丑鱼贯登台。别开生面的开场戏,彻底刷新了我对秦腔的认知。

俗话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在我的印象里,人们通常在田间地头吼秦腔,秦腔很少登上大雅之堂。然而,当我在中央大剧院看到这场盛大的演出时,我彻底被征服了。原来,秦腔并不是只有高亢和粗犷,还有细腻和婉转。

秦腔是起于西周、成熟于秦的古老戏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乡人把秦腔叫秦腔戏,以区别于其他戏种。

记忆中的秦腔,是在春天唱响的。春节刚过,农事较少,隔壁的村子贾河滩常常邀请剧团演半个月的秦腔戏。贾河滩地处山脚,村后是向阳公司驻地,村里的经济状况在整个乡镇属于一流。因为村里有实力请来秦腔剧团,所以贾河滩的小伙子从不愁娶不下媳妇。

戏还没开演,十里八乡的村民已闻风而动。人们扶老携幼,兴致盎然。好戏一台接着一台,从白天唱至深夜。

路远的人,早早就备下干粮。不愿麻烦的人,就在场外买凉皮和肉夹馍吃,一个个摊贩忙得乐不可支。在贾河滩有亲友的,便早早打招呼占位置,惹得没亲友的人眼馋。一场春戏,能让人回味大半年,夏忙、秋收都干劲冲天。

秦腔戏,不仅展示了黄土高原的质朴苍凉和黄河的狂放澎湃,还展示了秦人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精气神。人们看戏,也在学戏。老一辈人识字不多,礼仪教化皆来自秦腔。讲爱国的有《忠保国》《金沙滩》,讲孝道的有《三娘教子》《天雷报》,讲忠义的有《杨门女将》《周仁回府》,讲遵纪守法的有《铡美案》《金麒麟》,讲爱情的有《五典坡》《天河配》。这些曲目,人们百看不厌。

儿时,我并不解秦腔神韵,只觉得戏文快起来如快刀斩乱麻,慢起来一个腔能拖半天。每次跟父亲去看戏,都热衷于戏外的事。后来,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班里举办晚会,同学们说:“你是秦人,来段秦腔吧。”此时,我才发现,除了会哼那句老少皆知的“祖籍陕西韩城,杏花村中有家园”之外,其余的都不会。不会唱秦腔,让我感觉自己好像不是一个合格的秦人。

虽然我不会唱秦腔,但幼时的耳濡目染却让我记住了秦腔戏文中的故事,知道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特别是陈彦的《装台》《主角》《喜剧》更是让现代人了解了秦腔和它背后的故事。

秦腔,是秦人的精神烈酒,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


作者: 秦延安    责编: 胡少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