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畔的美丽仙客

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你会发现,奔腾不息的黄河沿陕西、山西两省交界处由北向南在潼关与渭河交汇后,随即一个华丽转身,由西向东进入河南省的西大门——三门峡市。
三门峡市是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年轻的城市。当年的水电建设者或许怎么也料想不到,在若干年之后,这座兴利除害、造福人类的“万里黄河第一坝”,无意间还为当地人民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
由于大坝冬季蓄水的缘故,在库区方圆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形成大片大片的湿地。这里的浅水区和沼泽地有不少植物的根茎、草籽和鱼虾,还有沿岸农民秋收落下的玉米及豆粒等农作物。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内陆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处极具生态价值的湿地景观。再加上这里背风朝阳,因而成为飞禽类野生动物冬季理想的生存栖息地。
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每年冬季都有白天鹅的身影,从最初的几十只、几百只到现在的成千上万只。这些从我国的新疆、内蒙古,甚至更加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的美丽仙客,年复一年地与三门峡这座城市演绎着浪漫的“冬日恋歌”。
白天鹅每年冬季的如期而至,不仅提升了三门峡这座城市的生态品味,也使寒冬季节里萧瑟的大河有了浪漫、诗意与灵动。在冬日的阳光下,这些白色的精灵或悠然自得划水前行,或曲颈闭目卧波小憩,或三五成群追逐嬉戏,或振翅引吭发出声声悦耳的鸣叫。尤其那成群的天鹅,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在库区上空飞翔、盘旋的姿态,更是赏心悦目。最令人震撼和享受的是天鹅集群降落的场面,这些白精灵降落水面之前,伸直细长的颈脖,展开宽阔的羽翼,以滑翔的方式逐渐降低飞行高度,俯冲至水面的刹那,在惯性的作用下,双蹼踩踏着水面疾速向前滑行,平静的水面顿时泛起层层涟漪,溅起晶莹的水花。聚集在岸边的大批摄影爱好者手中的长枪短炮顿时“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惊呼间纷纷留下这精彩的瞬间。
目睹眼前的这一切,不禁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是多么美好、多么奇妙啊!正因如此,曾从事生态环保工作的我,在职业情怀的驱使下,准确地说,更是出于对白天鹅的一份执着守望和特殊情愫,每年冬季我都要赶赴三门峡,与远道而来的美丽仙客实现一次冬日的约会,用心去感受和领略白天鹅与生俱来的高贵与优雅,用相机的镜头去记录白天鹅仪态万方的身姿与倩影。每次在现场尽情地观赏白天鹅之后,除了获得视觉上极大满足和享受之外,内心还会产生一丝丝的忧虑与困惑。我常在想,动物能够慷慨无私地向我们人类展现自然世界的大美与精彩,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友善地与之和谐相处,甚至还要伤害这些无辜的生命呢?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样的拷问面前,三门峡市的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已经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他们倾心倾力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用不懈努力留住了它们,30多年来,白天鹅年年岁岁眷恋着这片多情的土地、这方宁静的水域,三门峡市民每年冬季来临之前,像企盼远行的亲人归家般期待白天鹅的到来。随之,与天鹅有关的“摄影热”“集邮热”“文学创作热”已日渐成为当地人一种高雅的爱好与兴趣,进而催生并形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天鹅文化和生态价值观。可以说,白天鹅已经与三门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正因如此,早在2010年初,三门峡市就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大天鹅之乡”的称号。万里黄河第一坝,白衣仙客天上来。美丽的白天鹅,已和三门峡这颗“黄河明珠”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大天鹅之乡”的美誉已经成为三门峡市一张飞翔的亮丽名片。
“北来征雁旧南飞”,唯美的古诗词描写的是回响在蓝天之上的生命壮歌——鸟儿迁徙。冬去春来,又到了候鸟向遥远的北方繁殖地长途迁徙的季节,这是它们为延续生命的搏击。我们祝愿所有翱翔蓝天的天鹅在北归的征程上平安顺利,冬季来临时依然在这里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