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潘季驯智保清江浦(一)

【字体:      】     打印      2023-10-17 19:14      来源: 黄河网  

编者按

潘季驯是明代著名治河专家。他提出并实践“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等治河方略,对我国治河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治河过程中,他曾遇到重重阻力,本文讲述的就是当时有人提出大运河改道,不走清江浦河道,并以此全面否定他的治河思想。对此,潘季驯沉着应对,化解矛盾,使治河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清江浦原是一段联结大运河与淮河的河道。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河道两岸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繁荣的交通枢纽城市,被称为“清江浦”。如果大运河改道,这座新城将不复存在。

一、千里风尘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春天,黄河、运河两岸堤防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潘季驯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潘季驯第四次担任总理河道(俗称总河)。他首次担任总河刚届不惑,对治河前景充满憧憬,潜心钻研,善于思考,经过多年积累,创造性提出了“筑堤束水”“蓄清刷黄”等治河主张,在第三次担任总河时,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全力支持下付诸实践,一举改变了明代河道变迁频繁、河患严重的状况。

然而世事难料,张居正逝世,政局为之突变。万历皇帝清理“张党”,张居正家被抄,长子自缢,全家饿死十余口。潘季驯不顾安危,仗义执言:“至于奄奄待毙之老母,茕茕无依之诸孤,连路上的行人都为之怜悯,难道就不值得你们同情吗?”由此,他被削职为民。

第三次主持治河功成之时,潘季驯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反复提醒统治者应全面培厚加高黄河、运河堤防,然而,他的建议被当成了耳旁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七月,黄河暴涨,冲决堤防,直逼开封,沿黄各地受灾严重。万历皇帝万般无奈,不得不再颁敕谕,第四次任命潘季驯为总河。

这时,潘季驯已年近古稀,虽白发苍苍,但豪气丝毫未减。他不顾多病的身躯,不听亲友的劝阻,毅然出征,精心组织全面整治堤防的大战役。他的计划是:上自河南武陟、荥泽,下至江苏淮安,凡是南北两岸所缺堤段,全部加以补筑连接;凡是薄弱的堤段,尽可能加修月堤、遥堤;修护南北两岸原有的遥堤和缕堤,加固北岸的太行堤等。

黄河两岸老百姓苦河久矣,听到潘总河的治河计划无不欢欣鼓舞,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参加到工程建设中来,工程进展日新月异。潘季驯沿着黄河下游查看工情,见到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听到的都是夸赞筑堤束水的声音。这一切,令他甚感欣慰。

一天,潘季驯来到江苏淮安。淮安城因运河而兴,异常繁华,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京杭大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也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地。潘季驯在第三次担任总河时,在此领导开展了“蓄清刷黄,借水攻沙”的治河实践,大举修筑高家堰,束淮河清水于洪泽湖,使清水出清口汇黄刷沙,从而减轻了黄河的淤积危害。

老百姓听说潘总河重返淮安,早早地便在城外迎候,官绅们更是订下丰盛的淮扬宴席欢迎他。

不料潘季驯并未进淮安城,而是催马直奔城西北的清江浦,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的清口就在那里,他要亲眼看看清口的出流情况。

二、拦路送报

清江浦,原来只是一条小河的名字。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通过京杭大运河每年向北京运送漕粮高达四五百万石,而京杭大运河在淮安不能直接通淮河,水运改陆运,要翻过仁、义、礼、智、信5座坝后才能入淮河。为此,朝廷组织开挖了清江浦河道,由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引水,至鸭陈口入淮。从此,漕船可以一路北上,一座以清江浦命名的运河新城由此诞生。

潘季驯催马前行,忽被几位身穿官服的人拦住去路。贴身随从张小三急忙上前喝问。那几个人抬起头来,潘季驯定睛细看,原来都是熟人。为首的叫罗用敬,进士出身,曾在潘季驯的老家浙江乌程任知县,潘季驯回乡闲居,他经常登门求教治河问题。潘季驯对这个谦虚好学的晚辈倾囊相授,两人相谈甚欢,遂成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罗用敬得到潘季驯的传授,离开乌程后不久就显露出治河才能,在淮安运河工程建设中颇有建树。万历十四年(1586年),他升任工部都水司郎中,专门管理南河(淮安、扬州一带)的治河工程。

潘季驯问:“为何在此迎我?”罗用敬笑道:“我本在高家堰督工,听说您要来,旁人都到淮安迎您,可我认为您必先到清口,那里才是您心心念念的所在。”潘季驯也笑道:“知我者,罗郎中也!半路迎我,必有急事!”罗用敬说:“知我者,潘总河也!您先看这个。”

罗用敬递给潘季驯一份《邸报》。《邸报》是朝廷发给达官显贵的报纸,因为没有正式行文的烦琐程序,官员可快速从中获得重要时政信息。潘季驯忙于工程,极少待在官署,未能阅读《邸报》。

潘季驯快速浏览《邸报》,突然看到一则题为“移闸稍南,通漕别所”的消息。他揉揉双眼,仔细阅读。

原来,工科给事中徐常吉给万历皇帝上了奏疏,大意是:清江浦口是京杭大运河与淮河的交汇处,乃船只必经之地,但是多年以来黄河内灌运河成为行船障碍,且愈演愈烈,黄河入海口水流日缓,而冲入清江浦口的黄流却越来越多。今年开春后,清江浦口漕船千樯并集、舳舻相衔,由于波涛汹涌,通济闸门开启之后无法关闭,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漕船很难安全通过。因此,他建议皇帝严命总理河道衙门多方筹划,或移闸于稍南,或通漕舟于别所,以为万世之利。至于清江浦口,应令筑坝堵截,不许复开。如此,则庶几民生可保。不然,湍急之黄流将直穿高邮、宝应地区,使百万苍生变为鱼鳖。

潘季驯脸色阴沉,说:“不去清口了,改赴清江浦口。”

三、实地踏勘

所谓清江浦口,位于淮河南岸,是清江浦(即运河)与淮河交汇之地。潘季驯在不到4000米的河道上精心设计了惠济、通济和福兴3座闸,俗称“码头三闸”。建闸后,一方面缓和了流速,利于行船;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控制水位的作用,利于通航和灌溉。

潘季驯视“码头三闸”为杰作。万历皇帝在潘季驯第四次出任总河时曾问他:“伏秋大汛,黄河水发,灌入运河造成淤积,怎么办?”他回答:“建闸!黄涨则闭闸以遏浊流,黄退则启闸以纵清水。建闸去河愈近,则吐纳愈易,但应当像‘码头三闸’那样严格管理。”万历皇帝听后,遂把总河大印交给他。

徐常吉完全否定“码头三闸”,令潘季驯十分气愤。

潘季驯一行来到通济闸前,闸夫正在指挥老百姓开闸。闸夫敲响大锣,大家一起喊着号子。闸门徐徐提起,浪花翻卷,漩涡阵阵,漕船在欢呼声中驶过闸门,开向下游。

闸夫擦着汗水跑过来,问道:“总河大人,什么风把您吹到这儿来了?”潘季驯看看健壮的闸夫,问:“你认识我?”闸夫说:“您领着修闸的时候,天天见您,虽说您老了,可样子还是老样子。”

一旁的罗用敬不等潘季驯说话,急着说:“闸门能否关闭?”这话把闸夫逗乐了,说:“啥?不关!”等过完这批漕船,只见闸夫点起一支炮仗,吆喝一声:“下闸喽!”随着炮声响起,闸门徐徐落下。

看完通济闸的启闭,潘季驯问闸夫:“入春以来,有否不能启闭的情况?”闸夫还未说话,罗用敬咳嗽两声,说:“初春水落,河流平缓,过闸漕艘密如长龙。只有诸闸不闭,昼夜放行,才能使漕艘顺利到京。如今以讹传讹,就成了闸门不能启闭的笑话!”

潘季驯自言自语:“以讹传讹,以讹传讹!”然后说:“走,看清江浦去。”

清江浦沿岸原是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自从运河通航之后经济发展迅速,漕粮转运仓库在此落成,全国最大的造船厂在此投产,收税抽分的钞关也搬迁于此,在绵延30多千米的河道两岸形成了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贸易中心。

潘季驯仰天质问:“在这个交通枢纽、漕粮储地、商业重镇,能否移闸稍南?能否通漕别所?”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侯起秀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