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的气质

第一次看到贺兰山,是在20多年前的飞机上。透过机窗俯瞰,那山就像一匹奔腾的骏马,用身体守护着身材颀长的银川平原。光溜溜的“马背”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遏制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山的两面由此形成一面黄沙、一片绿洲的景致。银川人将这座雄浑的山称为父亲山。
我曾攀爬过险峻的华山,造访过秀丽的黄山,但当第一次看到贺兰山时,心中竟有莫名的震撼。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呀!犹如一座天然屏障,由南至北,横亘在荒漠与绿洲之间,山色瑰丽,峰峦叠嶂。贺兰山崖谷险峻,也许与它的经历有关。
几十亿年前,贺兰山从浩瀚的大海中诞生,经历无数挤压与碰撞,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模样。一座座伟岸的山峰,一块块棱角分明的山石,一道道写满沧桑的褶皱,不仅记录了惊天动地的地质变化,而且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历史。也许只有张开身体,才能守护美丽的银川平原,所以,贺兰山并不秀丽。贺兰山有着一张威严冷峻的脸,彰显出父亲一般的气质。
怀着对贺兰山的敬仰,我走进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外表看似孤寂冷傲的贺兰山,拥有高大挺拔的云杉、冲天而起的山杨、挺拔苍劲的白桦、厚实稳重的油松、枝繁叶茂的蒙古扁桃……溪水潺潺,山风悠悠,草木攀缘,鲜花盛开,原本单调的灰褐色山体变得五彩斑斓。据说,这里不仅生长着665种植物,而且养育着180种动物。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许多人记住贺兰山,源自岳飞的《满江红》。作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贺兰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在中国的大山中,没有几座山像贺兰山那样,频频承受战争的摧残。从秦军击溃义渠戎军开始,贺兰山下就战事不断。卫青、李息北击匈奴,大唐灵州会盟,李元昊开疆拓土,成吉思汗数次出兵,大明与瓦剌、鞑靼之战等,贺兰山在民族融和与文化交融中,始终扮演着铁血军山的角色。正如王维诗云:“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从此种意义上说,贺兰山不仅是一座父亲山,而且是一座英雄山。
在樱桃谷,品尝玛瑙般的野樱桃,享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之滋味;在崖壁栈道,观流云飞瀑,欣赏“倚天叠嶂开烟螺,长风荡云生翠波”之美景;在邀月廊,感受“蟠根横远塞,设险压长城”之惊险;在双狮峰,观看贺兰山色,领略“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之壮美……还有一线天、飞来石、天狗吠月等,无一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产生无限遐想。
走累了,乘坐1200米的阳光索道,跨越200米落差,直达风景秀丽的青松岭。树木茂盛、鲜花盛开、岩羊攀爬、牦牛阔步……一切生命都在贺兰山找到了最惬意的生存方式。
最让人惊叹的是沟谷两侧山岩上的画。它们构图质朴,线条简洁,造型夸张,形象地记录着古人放牧、狩猎、争战、舞蹈的场景,为研究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和艺术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只有走进贺兰山,才能真正理解它被称为父亲山的意义——不仅是富饶银川的创造者,还是神奇宁夏的保护神;不仅有伟岸的身躯、宽阔的肩膀,还有凛然的风骨、豪迈的气质。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对贺兰山尊之、敬之、爱之、护之、守之。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