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黄河之声历久弥新——豫剧《大河安澜》的黄河气质与世相之美

【字体:      】     打印      2023-10-10 19:11      来源: 黄河网  

黄河之声,亘古流传。

“大黄河,看得见五帝三皇,大禹王要治水,得罪了龙王,大禹王镇守中原禹门口,他要与龙王爷血战一场……”

舞台大幕缓缓拉开,黄河岸边,领头人吼唱着黄河号子,带领一群年轻人在烈日下打夯筑堤,一个个脊梁在阳光下闪烁着古铜色的光芒,一领众和的声声号词让人感同身受……豫剧《大河安澜》给观众带来了强烈震撼。

历史上黄河灾害频仍,尤其是中原地区,曾经有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惨烈过往。人民治黄七十余年来,创造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奇迹,黄河从曾经的“中华之忧患”变为一条利民之河、安澜之河、幸福之河。这里面,凝聚着黄河人的血泪和汗水。

豫剧《大河安澜》所歌颂的,就是为黄河岁岁安澜做出奉献和牺牲的平民英雄。该剧呈现出五十多年的历史跨度,以主人公大河从朝鲜战场归来被派去守河为故事起点,围绕大河父子两代人与黄河命相连、情相牵的人生经历,刻画了黄河儿女坚韧、执着、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品格。

在该剧创作之初,笔者有幸与主创人员进行过多次交流,并第一时间去看了预演版。在创作过程中,该剧的策划、编剧、导演、主演先后多次赴黄河沿岸地区体验生活,反复打磨剧本。今年4月,该剧在北京参加“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连演两场,大受好评。该剧跌宕起伏的剧情、大气雄浑的舞美、生动细腻的表演、直抵人心的台词,给观众带来视听震撼、心灵触动,带领观众走进那段可歌可泣的黄河治理历史中。

《大河安澜》最大的特色,就是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豫剧名家贾文龙艺术功力深厚,一人饰演两个角色——父亲大河和儿子大堤。剧中,他完美展现了矮子步等多种戏曲动作,精彩演绎了“上大堤脚打晃步步离愁”“九曲黄河十八湾”等唱段,剧情一波三折,高潮迭起。舞美、道具的选择与布置,大气、壮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观《大河安澜》,让人不由产生这样的感受:这是一部壮美的黄河之声。作为中国五大传统戏剧之一,豫剧以历史悠久、唱腔独特、大气磅礴著称,被称为“东方咏叹调”。其五个主要流派,大都发端于黄河流域。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红、百、花”(豫剧经典剧目《红娘》《白蛇传》《花木兰》),两个都跟黄河有关。豫剧传统剧目中,说黄河、道黄河的唱词比比皆是,黄河流域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早已融入豫剧的血脉之中。

黄河是豫剧创作的富矿。近年来,以《黄河东流去》《黄河红帆》《黄河儿女》《情系小浪底》《黄河故道梨花开》《黄河滩的女人》《黄河绝唱》为代表的一大批展现黄河治理成就、黄河岸边人民生活新气象的豫剧层出不穷。这些剧目或以生动形象取胜,或以大气磅礴著称。以黄河为题材的故事,让豫剧更加“带露珠”“接地气”。

豫剧的发展呈现出黄河气质与世相之美。大河奔流,勇往直前。在黄河文化沃壤中孕育诞生的豫剧,仅仅用了200多年的时间,便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豫剧产生于清代中叶,中华民国初期,流行于本省的六府57县,盛行于周边的鲁、冀、苏、皖的部分地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发展态势迅猛。从1937年开始,它先后向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辐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豫剧以根植中原、大气磅礴的恢宏气势,朴实无华、雅俗共赏的口语化唱词,慷慨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说来也怪,许多人初听豫剧,感觉不过是程式化的演绎,简单、高亢,甚至有些粗犷。听着听着,心有所动。也许因为其中的一句话、一段词,一下子沉迷进去。人一旦经了事,历了坎坷,品了悲欢,再来听豫剧,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在贵州工作,远离家乡,周末闲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收听豫剧、哼唱豫剧。

黄河之声,尽显醇美。在某些强势文化日渐引起人们普遍警觉与抵制的当今世界,迫切需要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

豫剧只有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们精神家园之一隅。在这个意义上,豫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图片为《大河安澜》剧照,由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提供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李锟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